“以前满街都是灯笼,今年只挂三五串,过年还有啥气氛?”广西南丹县的张大爷看着街边零星的装饰,忍不住嘀咕。
但另一边,年轻人小刘却觉得这样的安排“挺有道理”,“年味不是靠堆砌灯笼堆出来的,少点灯笼,多点实在,挺好的。”
春节临近,全国多地都打出了“节俭办春节”的旗号。从南丹县的“灯笼不满树挂”,到郑州植物园用废旧材料改造景观,再到四川蓬安探索商家赞助挂饰的新模式,各地似乎都在努力实现“既要年味浓,又要绿色节俭”。
老张却认为,这是好事。
节俭风潮下惹争议
今年春节,南丹县城管局采纳网友建议,取消了以往“满树挂灯笼”的方式,改为每棵树挂三五串连串灯笼,既省钱又省力。
这一决定得到了不少市民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过年就图个喜庆热闹,现在灯笼少了,看着总觉得冷清。”一位市民在街头接受采访时说道。而另一边,支持者却认为,“挂那么多灯笼,拆装麻烦不说,还浪费资源,过年应该过得更实际一点。”
类似的声音也出现在其他地方。
比如,河南郑州今年的春节布置中,废弃竹子和树枝被用来制作大型立体字“你好2025”,废旧钢结构灯笼也被翻新改造再利用。
“节俭是好事,但会不会显得太‘凑合’了?”有网友提出质疑。
铺张浪费的“年味”是假热闹
过去几年,为了“过年气氛”,很多地方不惜花大价钱搞布置:满街挂灯笼、摆巨型装饰,甚至连树上都塞得满满当当。
看着是热闹了,可这些装饰几天就拆,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资金。
更夸张的是,有些地方为了“有面子”,预算一加再加,最后这些钱全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却没用在真正惠民的实事上。
这种“堆出来的热闹”本质上是形式主义。与其浪费这些资源,不如把钱用在更实际的地方,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才更有用。
年味不是靠堆砌装饰堆出来的,铺张浪费的“年味”只是假热闹。
真正的年味,是人情味
说到底,年味的核心并不是街上的装饰,而是家人团聚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小时候,年味是围着桌子吃年夜饭,是邻里之间串门拜年,是孩子们放鞭炮的欢笑声。
那时候街上没那么多装饰,但年味却浓得让人记一辈子。
反观现在,灯笼挂得再多,年味还能剩多少?
与其一味追求表面的“喜庆”,不如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多和亲朋好友聊聊天,把春节的团圆和人情味找回来。
少点灯笼,多点实在。
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