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天下长河》刚刚热映结束,其中牵涉了不少历史人物与事件。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公磊等老戏骨齐聚,让历史人物有了很强的生活魅力。梁冠华饰演的索额图与公磊饰演的明珠,颇有和珅与纪晓岚的喜剧效果。奚美娟饰演的孝庄太后与历史人物画像高度相似。她与康熙帝话家常时,温柔中不乏庄严的态度,给这部史剧增添了一丝家庭剧的日常气息。那么这其中,究竟有哪些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其中的虚虚实实又在哪里?
古代水利工程这个题材,被影视圈长期忽略了,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乃至一些更小众的领域,基本都被发掘拍摄过,但聚焦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古装剧几乎没有。
今天享受着新中国水利建设成果的我们,很难直观理解,水文水利对古代中国每一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话语体系里,天下太平的另一种说法就叫“海晏河清”。其实水利攻防,一直是贯穿古代中国社会的最重大命题,水利的兴废,直接影响到王朝的命运,有时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接下来先聊聊剧中的主要人物。
首先是康熙朝初期的三大重臣——索额图、明珠和高士奇。
索额图和明珠可以说是康熙的左膀右臂,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几十年来帮助康熙把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过康熙一直对两人心存忌惮,因为两人都是权倾朝野,不少朝廷的重臣都选择了依附在两人身边。
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子,索尼功勋卓越,拥立皇太极继位,也是顺治帝的宠臣,顺治帝去世前,将他列为康熙帝的四大辅臣之一。索额图曾经那么优秀,在拔除鳌拜过程中,为康熙帝立下汗马功劳。
康熙九年,三十四岁的索额图迎来人生巅峰,康熙帝任命他为保和殿大学士,他由此成为内阁之首。索额图的才能也很突出,他过目不忘,人称三眼宰相,而且他心思缜密,办事周全,对得起康熙帝对他的信任。
明珠,全名纳兰明珠,出身满洲正黄旗,其人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有章法,对人热情洒脱,能言善辩,能在一代明君康熙麾下官居内阁,南书房行走十三年,能力可见一斑。
明珠的一生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同样被康熙重用的索额图。康熙也是需要明珠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制衡索额图的,这就是帝王心术,御下之能。
相对于索额图的武将出身,明珠可是正儿八经地凭借科举入仕,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皇上的器重。在南书房的这些年,明珠帮皇上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情,年轻的皇上离不开明珠,所以明知他暗地里做了很多错事,皇上都装作不知道。
明珠五十大寿那一年,好日子过到头了。康熙和孝庄很像,表面上温和好说话,实际上心狠手辣,手段了得。选择在此时拿明珠开刀,康熙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这一点在索额图抄明珠的家时就可以看出。抄家时索额图对明珠说:“治民理财,再想找个像明珠这么头脑清醒的好手,恐怕是难了,但是他要在,胤褆那颗心就死不了”。
纵观纳兰明珠的一生,到过巅峰,也落得低谷,早期人物正直伟岸,到后期权势作用下逐渐变得贪婪,权力二字当真双刃剑。话虽如此,明珠本身对于康熙朝所做的贡献还是毋庸置疑的,配得起一代名相的称号。
另外剧中的明珠是大阿哥的亲舅舅,惠妃的亲哥哥,而历史上的明珠和惠妃的亲戚关系十分疏远,明珠姓叶赫那拉,惠妃姓乌拉那拉,连姓氏都不同,就更谈不上是兄妹了。
有些人,天生便有交际能力,也凭借自己的这份口才,成为了上司眼中的红人,并且平步青云,这个人,就是剧中的高相高士奇。而历史上的他,先是进了太学(国子监),成了一个太学生(监生)。后来高士奇因为自己的学识而受到康熙的赏识。而剧中陈潢,高士奇,徐学乾这三人的结拜之情,历史上并没有记录,应该是虚构的。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获得皇帝的赏识或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高士奇却几乎受宠了一辈子,而这与他的付出也有很大的联系。剧中用金豆子收买皇帝贴身太监以获取信息,是有历史记录的,凭借着这份用心,高士奇历任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位,虽然官位不高,却深得康熙欢心。
其次就是剧中治水的主角——靳辅和陈潢。
康熙十六年,河漕事务迎来了一位新任河道总督,就是剧里那位足智多谋、兢兢业业黄志忠饰演的靳辅。为了治理黄河,他先后八次上书,为有效治理黄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让黄河八年无大灾。不过,治河问题直到新中国刚成立都仍然是大问题,要在清朝初年就彻底解决它,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黄河小灾不断,这让一心想根治黄河问题的康熙对靳辅越来越不满。
而水利专家陈天一上线时的江湖油气、负才傲气,和尹昉之前饰演的诸多角色都截然不同,但那种赤诚胆色的精气神一直都在。陈天一不懂也不屑官场人情世故、油滑万端,有河伯之“神”、有忠臣之节、有谏言之勇,字字句句是机关枪。
剧中的君臣关系,一边是明珠索额图高士奇等位高权重的帝王心腹,另一边则是险些被冤枉斩首的靳辅陈潢和康熙,俨然有着古君臣式风云际会相知相遇的风采。黄志忠和罗晋这一对从《鹤唳华亭》)戏里的父子,摇身一变成了屋里听案的君王和雨中长跪的“罪臣”。君臣父子对调、表演依旧很动人。
当然,真实历史中,一心治水、造福万民的水利专家陈潢,确实就是像剧中演的那样,被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康熙帝迫害致死。
人生中后期的康熙,不再是那个文武双全、心怀天下的“圣祖”,而是逐渐异化成阴冷无情的政治动物。靠着权术皇威震慑所有人臣服于他面前,却也将所有人越推越远,最终也背离了年轻的自己。
剧初康熙许诺给靳辅陈潢充足的信任和支持,一起分担所有的困难,而到了剧末康熙本人的一意孤行,却成了治理黄河最大的困难;而奔波劳碌的治水能臣靳辅,在康熙帝的猜忌打压下,也落得个心力交瘁、累死工地的悲呛结局。
最后聊聊本剧要讲的主要故事——治理黄河。
黄河明明是北方河流,流经北方省份,长江才是南方河流,为什么这部剧中,治理黄河都是在安徽和江苏?黄河何时流经江苏了?
今天的黄河,从山东东营出海,流入黄海。而在距今400年前的清初,黄河却是夺取了淮河的水道,从今天的苏北入海。黄淮洪水频繁,造成沿岸饿殍遍地,形成著名的黄泛区,水灾泛滥更影响了运河漕运,“河道”与“漕运”成为清初最为头疼之事,更与“三藩”一起成为年轻的康熙帝亟待解决的三件大事。
如满清不入关,大可以自由渔猎,一旦入关了,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百姓负责。不管是为百姓还是为了统治,康熙都不得不修河。
事实上,从晚唐开始,黄河水患就日渐严重,随着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水土流失的加剧,黄河中下游泥沙堆积,加上南宋的宰相杜充为了抗金开掘黄河导致的破坏,到明朝时,黄河为患已经史无前例。
隋唐以来,南粮北运所依仗的漕运,都是各朝廷的头等大事,漕运、黄河,举足轻重。宋金时期黄河夺淮南下,元朝重新整理漕运路线,所以到了明朝,黄河和漕运有一段空间意义上的交汇,黄河夺了淮河的入海口,运河又借用了一段黄河的河道,黄河治理、淮河治理、漕运保障三个问题交织在了一起,怎么办?
直到万历年间,大明治水名臣潘季驯发明了“束水攻沙”之法,使水流速度加快,利用水的流速,将淤积的泥沙冲走,从而达到治沙的目的,遂使得黄河问题得以暂时解决。但其中的代价,就是牺牲淮河,潘季驯其实很清楚,他的这个所谓的治河,治标不治本,甚至标都治不了。
进入清代,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迅速发生了人口爆炸。然而,中国的土地经过数千年开垦,肥力已经十分贫瘠;黄河沿岸的百姓为求生存,只能尽可能地毁林开荒,以牺牲数百年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生存。
由于过度开垦,清代的自然灾害总体发生数量远超明代:明代共发生水灾近四百余次,清代共发生水灾九百余次,清朝在时代更进步、经验更丰富、约束更少的背景下,水患却是明朝的两倍。
所以到了康熙朝,黄河问题再次爆发,与清朝初年掘开黄河,水淹榆园军,有极大的关系,而靳辅治理黄河,大体上也不过是沿袭潘季驯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之法而已。
上天或许看当时的中国太苦了,意外送给中国一个大礼。那就是黄河改道了,天佑中华。1855年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汹涌的黄河水像黄龙一样向北流去。就这样,黄河奇迹般地改变了河道,一下子变成了山东入海。黄河流经山东后,黄河和淮河分家了,皖北和苏北的洪涝,山东的干旱,一下子都解决了。
要说真正的黄淮治理成效显著的,当属新中国成立后,在伟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从1950年起,动员了三百万民夫,第一期工程仅用八个月,就修筑堤坝几千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次年就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之后国家又耗费了十多年的摸索,最终才治好了淮河。今天的黄河淮河,也都不再泛滥,天下长河,在今天新中国,才真正得到了大治!
#天下长河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