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团座”必备的16件物品,面子大于实力!

刀郎凯撒 2024-04-22 12:53:27

“团座”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是中民国时期下级对团长的敬称,而在影视剧中,“团座”相当阔气。

他们身居要职,穿着与普通士兵有着天壤之别;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团座”这个词根本就没出现过,但他们身上肩负着指挥部队、保卫国家的重任却没落下。

影视剧中每一位“团座”都是一个模特,穿着相当华丽,而事实上他们身上的物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活用品和战斗装备,更是他身份、职责、地位和时代背景的缩影。

也是展现了当时军队的装备与文化。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名国军“团座”身上可能携带在战场上的物品,每一件都有不同的意义。

手枪

作为军官,手枪是他们最贴身的防御武器。它小巧轻便,易于携带,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当时一般情况下,“团职”的都是中校或者高配上校,是需要配手枪的,那个特殊的时期,军备杂乱,配枪也不统一。

由于毛瑟公司生产的武器从清代就已经进入旧中国;

在旧中国的保存量相当大。

就有很多仿制品以及相当丰富的产品线出现,如,毛瑟M1934式手枪,这是毛瑟M1914式手枪的改进型。

口径6.35毫米,枪长153.5毫米,枪管长87毫米,弹匣容量8发,发射勃朗宁7.65毫米自动手枪弹。

俗称“张嘴蹬”。

这款配枪也属于当时的“高端枪械”,并不是所有“校官”配枪,一些杂牌部队的校官是配备不上的,不少配备“毛瑟C96”。

资料称,毛瑟C96从问世到停产共生产了100余万支毛瑟C96,其中70%被销往旧中国,而国内的仿制版本产量更是几倍于此;

可以说毛瑟C96在旧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

有人说,毛瑟Hsc半自动手枪是军官配枪;

其实不然。

毛瑟Hsc半自动手枪是30年代末为军用或警用而设计的,1940年开始生产,1941年才开始售卖。

所以,这枪在旧中国基本无人知晓。

指挥军刀

军刀不仅是战斗中的利器,也是军官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了军官的勇敢和决心,同时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工具。

我们被影视剧骗了。

其实,在作战中,一般情况下是用不到指挥军刀的,唯有特定的作战准备以及特殊军种中才会出现军刀。

还有就是,军刀一般是嘉奖品。

是在特定时期受过特殊嘉奖的奖品,属于“配式装备”,作战中很难见到。

不过,日本除外。

在旧中国,只有校团职才有资格佩刀,但也不是全部校官都有佩刀,只有少部分人才有资格,就比如“嫡系”。

还有就是所谓的“中正剑”。

不过,能得到这把剑的人都是军团长级别的,以及更大的人物,是身份的象征,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自刎”。

历史中的军刀,更的场合是用在授勋场合,战场上更多的是‘累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将士的拼杀。

望远镜

望远镜是军官观察战场、指挥作战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军官更好地了解战场情况,做出准确的决策。

望远镜在“军事地形学科”中,是每个军官或侦察兵的必修课程。

在艰苦的1939年4月,由光学创始人龚祖同和金光路设计研发了第一款军用双筒望远镜,被命名为“中正式”。

中正式望远镜可分为昆明二十二和中正式两种;敬之式诞生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也称为昆镜!

敬之式采用欧洲流行的矩形框标识,左肩框内上标“双望”,下标“6×30”字样,右肩框内上标“昆明”,下标“二十二”字样,中轴下盖刻编号。

中正式则是“中西结合”;

左肩棱镜盖刻椭圆形标识框,框内上标篆书“中正式”,下标篆书“五十三”字样,标识框以下用篆书标“兵工署制”字样,右肩刻一椭圆形测距标识,中轴下盖刻编号。

地图

地图是军官进行战术规划和导航的必备物品。它能够帮助军官熟悉地形,制定作战计划。

钢笔与笔记本

钢笔和笔记本是军官记录重要信息、撰写命令和日记的工具。它们是军官思考和学习的伙伴。

怀表

怀表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也是军官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了军官的严谨和守时,同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香烟与打火机

香烟和打火机是军官在紧张战斗之余放松身心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军官缓解压力,保持冷静。

照片

照片是军官思念家人和朋友的寄托。它代表了军官的情感和人性,也是他们在艰难时刻的精神支柱。

那时候,上了战场,就等于迈进鬼门关;

能不能回来全靠“运气”;

人是有感情的,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都是胜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都会将自己家人的照片揣在怀中。

思念时就看一眼。

是能鼓舞斗志的,更主要的是心灵有依靠。

勋章与奖章

勋章和奖章是军官荣誉的象征。它们记录了军官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那个时代,去了战场就将生命置之度外,作为军人能够带走的并不多,但荣誉绝对是他能够带走的了。

并且,可以迅速辨别身份。

那个时期,授勋是一件大事,谁得到了什么荣誉,什么人给颁发的,都是有纪录的。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啊。

指南针

指南针是军官在野外生存和导航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军官确定方向,避免迷路。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的特性,在中国古代,指南针最初用于祭祀、礼仪、和占卜的方向方位。

也就是民间“大师”手中的“罗盘”。

最初,在军事上发挥特性的并不叫“指南针”,而是叫指北针;“中正式指北针”就这样诞生,是团级以上单位作战的导航工具。

“中正式”指北针采用6400密位制计算。

水壶

水壶是军官在野外生存和行军中的重要装备。它能够确保军官随时补充水分,保持体力,旧中国时期,有许多是仿德制的。

团座的携带一般是由内务警卫负责。

旧中国时期“团座”是很有派头的大人物,作战时期有警卫负责警卫工作、副官全程陪同、作战参谋、参谋等等一群人。

《少帅》中,徐承业就是副官长。

有人说“副官长”是二把手,其实不然,副官一般是处理一些军事上的杂物工作,形式上权利大于参谋而已。

所以,他是长官身边可以信赖的人之一,更多的似乎是处理内务以及军事上参谋的一个角色。

像主官的饮食一般也由副官操办。

带均有警卫负责携带。

这一点,我们又被“影视剧”欺骗了,并不是所有的“团座”都梳着油头,叼着雪茄、喝咖啡。

药品

药品是军官在战斗中保障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物品。它能够治疗伤口、缓解病痛,确保军官能够继续战斗。

其实,药品是军医官的“枪”。

一般情况下,唯有大人物才配备单独的军医官,“校官”是不够级别的。

但为了能更好的检查指挥官的身体状况,会在指挥部或者团部配备一名军医官,其军医官配备的药品要比普通士兵的种类多。

头盔

头盔是军官在战斗中保护头部安全的重要装备。它能够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提高生存几率。

旧中国时期,头盔并不是“人手一个”,有些杂牌部队,连主要将领都分不到一个,但“嫡系精锐”确实是人手一个。

士兵与军官的也不尽相同。

早期,从德国引进了一批M35型钢盔,在旧中国也仿制了一大批此类钢盔,不过质量上与M35型相差很大。

进口的陆军装备的M35是半光滑的原野灰色涂装,内衬是皮革衬垫,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

制作相当精良。

而仿制的则相当粗糙,从外观上就能分辨。

制服

制服是军官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遵守军纪和展现军队形象的标志。它代表了军官的荣誉和责任,同时也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战袍。

军官的服装与普通士兵的服装有本质上的区别,军官多以“中山式”军服或者“黄埔式”为主,多以呢绒布料。

脚踏皮靴、腰系皮带配手枪,身披毛呢大衣。

一般情况下,注重礼节讲究外在的的军官要佩戴一副白手套,这也有利于检查士兵的内务,更显示自己的军官威严。

不过,真正厮杀起来,白手套也没有防御bug,更多的时候是在社交场合才配备白手套。

15.公文包

随行军官的警卫,身上也总是携带一个公文包;

里面装载着笔、纸、资料和地图等。

这个公文包通常由坚韧的牛皮制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还具备了防水功能,保障了文件的安全,在雨天不致受损。

16.电台

军用电台战略通信的坚强后盾。

在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年代,军用电台不仅是前线指挥与后方支援的桥梁,更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能够实时传递战况信息,够迅速掌握战场动态,做出正确的决策。

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确保各部队能够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那时,只有团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才配备电台;

不过,那时使用电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

战争环境恶劣,通信设备易受损坏,敌方采取各种手段干扰和破坏设备,最主要的是,缺乏维护、使用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上内容为本期内容;

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更新!

我是夜风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伪满时期,警察的穿戴高度日化

夜风行

不看的原因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我是刀郎凯撒!

0 阅读:43
刀郎凯撒

刀郎凯撒

我很懒,懒得去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