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英不是宰相,还会有“六尺巷”的佳话吗?

岭东照彻 2024-08-04 16:46:43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名气很大,很多人耳熟能详。

据说它的由来,和康熙朝的宰相张英有关。

说起张英,可能有的人不大了解。但提起他的大儿子张廷玉(雍正朝的宰相、军机大臣),估计很多人都知道。

传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有一天收到家书一封。

原来,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祖宅打算翻修。正好他老家的邻居吴家也要翻修祖宅。只是两家的祖宅都年代久远,一时找不出来当初的分界线来。

结果,两家为了分界线,互不相让,闹的不可开交。最后还告到了县衙。

县令一看,吴家是当地的望族,张家更是当朝宰相,谁都得罪不得,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判。

于是,张家人就写信给张英,希望他以当朝宰相的身份向吴家施压,让吴家让步。

张英看了家书,觉得好笑,思索片刻,就挥笔写下:

“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一看,立刻明白张英的意思,于是盖房子时,把界墙让出了三尺。

吴家见张家这样客气礼让,也不好意思了,也让出了三尺。

就这样,本来应该是两家的院墙紧紧挨着的情况,结果中间出现一个巷子,还是六尺宽。

自此,张、吴两家和睦相处,再无纷争。

后人敬仰张家和吴家互相谦让的这种胸怀,就把这个巷子叫作“六尺巷”。

这就是“六尺巷”大体的由来。

而今,“六尺巷”已是桐城著名的名胜古迹。“六尺巷”所传递出来的精神也令人感佩。

不过,我有个疑问。假如张家没有这个在朝中当宰相的子弟,事情会变得怎样?

如果张家是普通百姓,没有出一个当官的,和吴家闹到县衙里,谁会赢?

如果张英不是宰相,他们家还会不会主动让出那三尺?

如果张家不是宰相,他们家让了三尺,吴家会不会也让三尺?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在农村见过一些相反的例子。

比如一户李姓人家先盖了房子。房子竣工后,另一户人家王家也打算挨着李家建房。

王家和李家商量,希望李家同意他家的院墙可以紧挨着李家的墙。

但是李家死活不同意。最后,王家没有办法,砌墙时只得和李家的院墙拉开一尺宽的距离,中间连个人都过不去。

为什么是一尺呢?因为太宽了,王家院子变小了,吃亏。太窄了,容易和李家发生磕碰。

王家房子建好以后,两家中间,出现了一尺来宽的狭窄小胡同,看起来特别好笑。

甚至还有这样的。甲家让出了一两尺的距离,结果乙家偏不让,还在原来的位置砌墙。

乙的理由很充分:我的宅基地界限画在这儿了,我凭什么让?

这种情况,在农村虽然不多见,但也的确存在。

所以说,有时候做什么选择,既和人的认知有关,也和身份名位有关,不能割裂开来。

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够妥善解决,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0 阅读:39
岭东照彻

岭东照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