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热映的高分电影《好东西》里,女主角王铁梅的女儿茉莉在面对外界声音时,大声说:“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正直、勇敢,无需多言,而“有阅读量”,也被作为与之相并列的一种美德,听起来仿佛有些意外,却着实拨动了人们的心弦。短视频、超短剧、直播带货遍地横行的时代,人们已经很久不会以“读过多少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但还是有人在记着、坚信着阅读所能够赋予人的不可替代的知识、情感、思想价值,并将这一稍显“复古”却弥足珍贵的品质传递给我们下一代的新新人类。这大概也是这句台词能够迅速成为“金句”、在网上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
没有人否认,好书是“好东西”。过去一年,每周一期,书乡推荐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诸多书籍,而岁末年初之际,我们想推荐一些自己读过的“好东西”。当然是一份私人小书单,但读书一事,既属于私人,又属于公共,是物件,也是可以进行分享和交流的事件。所以,请你来一起打开这份“好东西”礼盒,如能为你的新年阅读增添一些灵感,我们便快慰于心了。
第2章
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
2024年,一些值得推荐的历史书籍,它们或点亮迷茫,或引人深思,或拓宽视野,成为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这些书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和主题,在专业历史学者的视野下从专业角度将历史的乐趣展现给每个读者。其中,有几本是专业历史学者写的“通俗”类读物,随着大众对历史学兴趣和了解越来越深入,读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普及知识或临时拼凑的通史类作品,而是需要专业的作者、严谨的史料分析、新颖的观点和有趣的阅读体验同时具备的历史作品,今年就涌现出不少此类作品。
比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了素有“强辩”之名的王安石及其“变法”之上。用《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这本书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从这个独特的角度解读王安石和他所处的时代,并在政治博弈中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书中更是揭示了宋神宗这个如此聪明的君主,为何信任青睐于王安石,从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中挖掘出这对君臣独特的默契,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人们对历史的解读,总是难以摆脱当下思想、社会意识及生活环境的烙印。以宋史为例,20世纪初,国家危难之际,人们关注其政治军事与忧患意识;而近年来,则更倾向于其物质文化的繁荣。提及宋朝,人们或许不再首先想到的是“杨家将”“靖康耻”,而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这种文化自信的提升,让“弱宋”仅局限于军事政治层面,其社会文化依然辉煌。历史学者谌旭彬则另辟蹊径,他在著作《大宋繁华》中将目光投向历史中的底层群体。他们常作为其他群体功绩的陪衬,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苦难的承受者、国家大事的默默执行者,却在历史长河中鲜少发声。谌旭彬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他们真实而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时期“贫弱供养食税”的残酷现实,为全面理解两宋体制提供了新视角,令人深思。
历史学者谭木声在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似乎看到了一张若隐若现的网,那些空白之处的灵光乍现,以及互相矛盾的历史记载,都隐约透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今年他的新作《巫蛊乱长安》一书,则为我们揭开了西汉宫廷中那段惊心动魄的巫蛊之祸的真相。谭木声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理和合理的推测,为我们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面貌。他通过倒叙手法,从太子刘据收捕江充等事件说起,逐步揭开巫蛊之祸的真相。他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再现等,使得整个故事既严谨又生动。其次,谭木声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极为深刻。他深入剖析了汉武帝、刘据、江充等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如果你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那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的《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绝对值得一读。这本书摒弃了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尤为独特的是,杨念群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提纲挈领地阐释了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我们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书中还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生动的案例,使原本枯燥的思想史变得生动有趣。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在推荐完四本中国历史书籍后,还有一本引起了话题和争论的来自外国学者的历史作品——大卫·格雷伯与伦敦大学考古学教授大卫·温格罗合著的《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这本书以近数十年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石,为我们揭开人类进化发展的新篇章。书中颠覆了我们对人类发展的传统认知。原来,狩猎采集生活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般艰难与不稳定,觅食者们不仅生活富足,还掌握着精湛的工匠技艺,能够进行大规模合作。这些曾被视为农耕社会专属的特质,在渔猎社会中同样存在。农业初现时,并未立即吸引所有人,许多先民在尝试农耕后,又选择回归自由的觅食生活。农业的出现虽提升了生产力,却也让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束缚,劳动时间延长,失去了探索的精神。工业革命更是加剧了这一状况,直至20世纪才有所好转。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传统大历史叙事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许多重要发现并非源自概念性突破,而是日常实践的累积。这一观点挑战了我们的历史认知,促使我们以全新视角审视人类历史。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