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泰
“气为血之帅”,乃医所常道。证之临床实践,千真万确,无须用议。但我以为仅谓气血关系如此,甚属不够。应该说气不仅为血之帅,面且是人体切有形物质(涕、泪、口诞、食、精、便)之帅。
六经为川,川流不息,肠胃为海、饮食营养之所在。九窍为水,注之气滋润固摄之所能。它们无不依赖于气的温煦与统帅而发挥其储藏、营养输布以及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作用。

1气贵流通,外邪袭人或七窍内伤,气行由之窒滞,所谓“百病皆生”。1气滞于内,则痰生、水结、食停、便秘,变证迭出。2气失布化于外,头面清窍之地,涕泪浊邪乃生。肌腠皮毛之门,启闭开合顿失,如此等等。治疗大法,首重辛散通达以理气分。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桔梗、细辛、生姜之类。
2次重苦温以行气开结。药如枳实、厚朴、橘皮、杏仁、木香、沉香之辈。务使气行畅达,使邪随气行,循孔窍面排泄于体外。
我们平常所说的发汗理气,实则是通气布津而已。当然,还要针对痰、水、食、便等有形之邪所在的部位以及寒热的属性,配伍相应的药物,或相须以为用,或相反以相成,共同完成疏通气滞,祛邪愈病的作用。

3气宜充盈,气充不仅可以化生、营运物质,而且可以有规律地排泄糟粕。所谓“气化则能出”,“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舍气则无能为功。
气虚则一切物质无所主,形成内而积滞不行,外而漏泄不守。故有“寡因塞用”。
4“益气固摄”诸治疗大法。例如气虚胀满。用益气则塞(胀满))开。气虛九窍漏泄,用补气则固守复。至于益气用药大法,首重甘温,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甘草、大枣等,但是必须加山药,五味子,山萸肉,否则温补的药物发挥作用太快,不能再身体发挥持久作用,津液,气血未及生成而药性却弱了,给人感觉就是吃药有力气,停药又恢复了乏力。
5次重温阳.少火生气,如附子、十姜、肉佳、补骨脂等。配伍或合填精,如熟地、白芍,萸肉、阿胶。或合收涩,如五味、益智、乌梅、牡蛎,随宜选用,必使气能得益。则阴不外泄;阴能内守,斯气生有源。

前人说:“百病皆由痰作崇”。不妨冉续语,“有形总缘气生治疗有形之病、莫忘有形之气。
纪东涛医师按:补气是一个结果,用人参党参等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阳气能消化,运化这些补药,否则这些营养物质反而成了痰湿,成了火。这是不足的一方面导致的乏力,气虚,月经量少,阳痿等功能减退;其次阴虚火旺,会加速消耗气血津液,也是不能忽视的,我治疗过一个肌无力的患者,他是一个保洁人员,常年在炎热环境工作,后来就出现了乏力,最终手脚不能随意活动,西医诊断是肌无力,吃了很多补气药,红人参,鹿茸吃了不少,后来我一看脉细数,舌红瘦而腻,鉴于经济条件一般,便开了500克知母,250克鸡内金粉,每次十克知母,鸡内金5克,每日两次,20天后此患者竟然能下地走动,吃饭洗脸都能自理,又坚持了20天,基本能干家务,三诊脉已不数,说明虚火已退,阴虚日久阳也不足,后加菟丝子5克,阴阳双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