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防病有窍门,间苗定植注意间距,抗旱抗倒更稳产。

暖色调梦 2025-02-20 09:17:22

高粱防病有窍门,间苗定植注意间距,抗旱抗倒更稳产

在我国广袤的农业生产大地上,高粱这种作物有着独特的地位。高粱适应能力强,能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并且用途广泛,可酿酒、作饲料、产食用淀粉等。然而,在高粱的种植过程中,面临着重重挑战,其中防病以及种植过程中的间距把控是实现高粱稳产甚至高产的关键要素。

从土壤开始准备起,高粱就对土地有着一定的要求。高粱适宜种植在中等肥力、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中。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维持在7.0 - 8.0之间较为理想。如果土壤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高粱对养分的吸收。例如,在酸性较强的土壤(pH值低于6.0)中,高粱可能会出现某些微量元素吸收障碍,像锌、铁等元素的缺乏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叶片发黄,生长缓慢。

间苗是高粱种植早期的重要操作。在高粱幼苗出土后,植株之间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如果间距过小,幼苗之间相互竞争水、肥、光等资源就十分强烈。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高粱幼苗间距小于20厘米时,在生长20天左右的时间里,植株平均生长高度可能比合适间距(30 - 40厘米)下生长的幼苗矮10 - 15厘米,叶片数量也会少3 - 5片。这主要是因为间距过小,每个幼苗分到的阳光减少,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而且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限,众多幼苗抢夺资源,使得单个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在间苗时,并不是一次性就将间距调整到理想状态。一般来说,在高粱出苗后20 - 30天,要进行第一次间苗,去除弱苗、病苗,此时将幼苗间距调节到35厘米左右。等到高粱长到三叶一心时,进行第二次间苗,进一步调整间距至40 - 50厘米。这样逐步拉开空间,既保证了高粱幼苗有足够的初期生长空间,又能避免后期过于稀疏浪费土地资源。

除了间苗,定植时高粱的间距把控同样关键。定植间距不同,高粱的生长形态和产量也会有巨大差异。以一些大规模种植区为例,当定植株行距保持在1米×1米时,产量能达到9000 - 12000千克/公顷;而如果间距调整为0.8米×0.8米,由于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产量会下降到7000 - 9000千克/公顷,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因为空间过于局促,导致病虫害高发,出现倒伏等问题。

在高粱防病方面,间距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合理的间距能够保证通风透光良好,这是减少高粱染病的有效手段。比如说高粱的黑穗病,如果田间植株间距较小,通风透气性差,这种病害的发病几率会增加30% - 50%。因为病菌在这种阴暗潮湿、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而抗旱与间距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干旱地区,合理的间距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如果间距过大的话,虽然单个植株的水分蒸发量相对稳定,但整体种植密度过低,单位面积的有效蒸腾面积减少,也会影响整个产区的湿度和微气候。相反,间距过小,植株之间相互竞争水分,一旦干旱来临,每株高粱得到的水分会大幅减少。实验数据显示,当间距较合理时,在持续的10天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下降10% - 15%)情况下,高粱的存活率和正常生长状态保持良好;而间距不合理时,在同样的干旱条件下,存活率可能下降到60% - 70%,生长状态也会受到诸多不利影响。

在抗倒伏方面,间距的合理设置能让高粱扎根稳固,枝干强壮。间距合适的田地,高粱根系能够均匀分布,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从而促使植株茁壮成长。对比间距过小的地块,在遇到风雨天气时,间距过小地块的高粱由于过度拥挤,根系生长相互干扰,往往更容易倒伏。据统计,在同等的风雨强度下,间距合理的田地高粱倒伏率可能低于10%,而间距不合理的田地倒伏率可能高达30% - 40%。

高粱种植过程中的间距把控,无论是对防病、抗旱还是抗倒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只有合理规划高粱的间苗和定植间距,才能保障高粱茁壮成长,最终收获丰硕的成果。

0 阅读:0
暖色调梦

暖色调梦

积极向上,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