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溺水身亡,妈妈将亲妹妹告上法庭索赔,法院判决大快人心

千浔观点 2025-01-13 02:01:06

亲人反目成仇,只需一场意外。

最近,嵊泗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索赔案件冲上热搜,原告与被告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姐妹,极其耐人寻味,引发深思。

这对闹上法庭的姐妹是江苏人。

感情颇深的姐妹俩带着4个孩子相约前来嵊泗旅游,顺利在嵊泗的民宿下榻后,发现民宿里有泳池,于是姐妹俩心血来潮陪同孩子们在泳池中嬉水。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疏于照看,姐姐年仅4岁的孩子,在泳池里不幸溺水身亡。

民宿老板倒了大霉,不得不为监护不力的家长买单,在当地调解人员的协调下签署协议书,民宿老板因为安全责任问题,自愿赔偿70余万元。

这笔赔偿已经不少,但离谱的是,拿到了赔偿的孩子妈妈,在处理完孩子后事后,直接一纸诉状将同在事发现场的亲妹妹告上法庭,要求亲妹妹再赔偿她约90万元。

索赔的依据是什么呢?

她的理由是,当时姐妹俩轮流看护孩子,事发前她已明确告知过妹妹,她要离开泳池前去咨询航班事宜。在她离开后,妹妹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泳池区卫生间,导致溺亡悲剧上演。

因此她认为妹妹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应当给予她约90万元赔偿,以弥补她丧子之痛。

两人能闹到法庭上,显然私下里孩子妈妈已经与亲妹妹彻底闹掰,一个叫嚣着天价赔偿,一个深感无语只觉得莫名其妙,同情之意与血脉亲情荡然无存,只能对簿公堂。

深感无辜的妹妹说,她一直在照看四名孩子,且姐姐向民宿工作人员咨询航班事宜是在民宿的吧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现场,监护责任也没有转移到她身上。

尤其孩子溺水身亡是意外事件,谁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悲剧,本就是家人间共同游玩才发生的意外,亲姐姐要求自己承担高额赔偿明显违背家庭伦理,不符合世俗认知。

到底孰对孰错?孩子妈妈的索赔是不是无理取闹?

经法院查明,口口声声喊着索赔的孩子妈妈,其实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民宿大厅,就在民宿吧台咨询航班事宜,妹妹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卫生间,此后其余孩子陆续回到房间。

只剩下姐姐4岁的女儿仍然在泳池嬉水,无人看护。

等到妹妹再来到泳池查看时,孩子已经溺水,慌忙喊来工作人员和姐姐急救,工作人员拨打急救电话,但历经数小时的抢救后,已然回天乏力,孩子憾然离世。

得知事情原委的网友们纷纷替妹妹感到憋屈,但所幸法院的判决大快人心。

法院认为,孩子妈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民宿大厅,父母有保护孩子的义务,而一直在场的孩子妈妈就是事故发生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有相应意识和能力履行监护义务。

孩子妈妈所提供的证据,也不足以证明监护转移的事实,姐妹两人也没有成立委托监管的关系,且妹妹在意外发生后第一时间施救,不构成主观过错,也不存在重大过错。

因此法院判定,驳回孩子妈妈的索赔要求。

法院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社会鼓励家人或陌生人,彼此好意照看帮助,在非故意或重大过错的情况下,‘好意’不应当承担责任,判决赔偿反而助长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气。”

诚然如此,如果孩子妈妈索赔成功,恐怕再也无人敢口头答应别人帮忙暂时照看孩子,面对姐妹情深的血脉至亲都尚且敢厚颜索赔,何况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呢?

案子判了,赔偿没了,亲情也没了,原本还能相约一起旅游的妹妹,经此事件以后,大概率也彻底看清了姐姐的为人,要说内心没有任何芥蒂与膈应也不现实。

网友们也不无讽刺地说道:“好可怕的姐姐,心真够狠的,做法真是绝了,将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全怪到民宿和妹妹身上,这下不仅孩子没了,妹妹也没了。”

事实上,类似的官司并不罕见。

此前湖南高院报道过一起案件。

有两户人家,是亲戚关系,感情颇好,一家因为有事委托亲戚帮忙接孩子,但亲戚将孩子安全送到家后,孩子又自行离家发生意外不幸溺亡了。

难以接受噩耗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死亡与亲戚有因果联系,直接愤而将亲戚告上法庭索赔54万余元,历经几番调解也无果,原本关系甚好的两家人,也彻底变成了仇人。

最终法院的判决同样大快人心,孩子的溺亡属于意外事故,与亲戚接受的委托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将孩子送到家继续监护的责任,不存在主观过错,依法驳回原告的全部索赔诉求。

有幸运免于赔偿的,也有不幸难逃赔偿的。

此前广西高院公开过一起案件,一男子接受邻居委托帮忙接孩子,一共要接3个孩子,但邻居的孩子独自先行离校,男子发现后赶忙追出去,大声喊着要孩子跟他一起回家。

但孩子不理会他的呼喊,执意要走小路回家,越喊跑得还越快,追都追不上,考虑到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男子不敢再多耽误时间,只能打孩子奶奶的电话,让她到小路接孩子。

可奶奶没能接到孩子,孩子被找到时,已溺亡于村旁的河里。

悲伤不已的家属认为孩子的溺亡,跟学校以及答应接送的邻居脱不了干系,一纸诉状将学校和邻居告上法庭,要求学校和邻居共赔偿74万余元。

案件的结果是,学校承担30%的责任,好心帮忙的邻居承担10%的责任,以打零工谋生的邻居要赔偿孩子家属7万余元,不知道累死累活做多少零工才能还清这笔赔偿款。

明明是免费的好意帮忙,明明是熟人之间再正常不过的帮助,却落得个如此下场,不但两家人闹得鱼死网破,还要一边背负着谴责,一边艰难偿还着赔偿,实在令人唏嘘。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亲戚同事、邻里朋友之间互相委托无偿帮忙接送孩子的情况很常见,这种善意行为值得所有人的肯定与赞扬,助人为乐也是社会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但哪怕是无偿帮忙,哪怕只是口头接受委托,帮忙接送孩子的一方,也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尽力降低事故发生隐患,确保要把孩子安全送回家。

否则,极有可能反目成仇,殃及自身。

人性复杂,人心难测,意外也难以预知,因此有些忙,要么干脆不帮不答应,落得一身清闲,如果答应帮了,就多上点心,帮忙帮到底,尽量避免任何意外的发生。

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0 阅读:4
千浔观点

千浔观点

解析热点事件,做一股清流,写天写地写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