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人被40万大军围堵,赤水河畔战神,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一大奇迹

寂静之夜绘影 2024-12-23 16:46:48

谈到世界军事奇迹典范,很多人会想到什么“马其顿方阵”,还有些人会想到“诺曼底登陆”等西方军事战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近代百年史上的极速坠落,总是处于落后挨打,在西方媒体霸权和“崇洋派”的吹捧下,西方军事成为了典范。

马其顿方阵对比同时期的大秦箭阵只是活靶子;而诺曼底登陆,比起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恐难望其项背!

今天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赤水河畔的战神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军事行动。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红军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成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场奇迹。

一、战役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进入长征。在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在遵义会议中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

毫不夸张的说,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路线问题,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使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并逐步走向胜利。

因为在此时,中央红军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蒋介石调集了约40万兵力,包括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等各路军阀,对红军形成了重重包围,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黔滇边境地区。

相比之下,中央红军只有3万余人,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后勤补给困难。而在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兵力锐减,士气低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种兵力、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和士气方面巨大悬殊差距,给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四渡赤水的经过

一渡赤水河

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原计划由赤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东北3公里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发生激战。在战斗中,敌增援部队不断赶来,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在此情形下,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意见,果断改变原定计划,决定立即撤出战斗,然后采用第二套方案,从叙永到宜宾。

可是叙永敌军火力太强大,敌方还有援军不断赶来。只能选择再次改变计划,进入云南扎西休整,以待新的战机。

最后的具体安排为:第五军团负责迟滞并吸引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向古蔺前进,以争取渡河时间,以两河口、大村、鱼洞沟、太平渡为后方交通线。

1935年1月21日拒敌于大村以东至当晚,随后,迅速往鱼洞沟转移到太平渡,于22日上午开始实施渡河。

第九军团经核桃坝大路渡过二郎滩;军委纵队经鱼洞沟渡九溪口;第三军团经鱼岔、石夹口、走马坝渡太平渡。第一军团则从石夹口、走马坝渡林滩,在第三军团没到达之前先以一部渡太平渡。

同时,为迷惑川、滇军团,红军第一军团主力在镇龙山留下一个团,并派队逼近古蔺方向之敌游击,伪装成主力要向西进攻打叙永。

在军事行动中非常惊险,国民党军在赤水河附近部署了大量兵力进行阻击,试图阻止红军渡河。正值隆冬时节,加上道路崎岖难行,给行军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红军凭借坚定的意志、出色的战术和紧密配合,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比如在渡河点的选择方面,毛泽东等领导人结合敌人的部署和地形地貌进行反复分析,从中找到了对方布防漏洞,并派出先遣部队迅速搭建简易桥梁,确保主力部队能够快速通过。

在战斗中,红军各部队紧密协作,第五军团承担了艰巨的阻击任务,死死拖住尾随追击的敌人,为其他部队顺利渡河争取了宝贵时间。一渡赤水到云南扎西,同样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部署,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最关键的一点,这次成功突围极大提升了红军士气,走出了在湘江战役惨败后的那种低迷情绪。而毛泽东展示出的卓越军事才能,获得了进一步肯定和拥护。为后续的二渡、三渡、四渡赤水等战役的部署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渡赤水河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回师贵州,主要是为了打乱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在云南扎西地区期间,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整编部队、精简机构,取消师的编制以充实战斗连队,并计划打回桐梓,再占遵义。

当时,国民党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分别从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浑元纵队的主力部队正从黔西、大定地区向古蔺、叙永方向追击,妄图在扎西地区实施合围。

为了迅速脱离川、滇两敌从侧翼展开的合围攻势,中革军委于2月10日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寻求新的战机。

2月11日,中央红军分成3个纵队由扎西东进,途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等地,让敌人产生红军会北渡长江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直击贵阳。

在军事行动部署方面,红军先以三军团十二团为先遣团,途经四川古蔺县摩尼、大村两地,于2月18日傍晚进抵二郎滩。

当时妄图阻击红军东渡赤水的黔军侯汉佑第五团还没来得及赶到河边,红军先头营就先夺得3只木船,抢渡过河,并击溃了河对岸的黔军。

接着,红军主力部队陆续通过搭建的浮桥成功渡河。在二渡赤水以后,红军展开了一系列精彩战斗;其中,以娄山关战役最关键。娄山关地势险要,是川黔交通的重要关口;王家烈的黔军企图凭借天险阻止红军前进。

然而,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红军以少数兵力伪装成主力,牵制从扎西方向调头冲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而这一边的红军则集中主力,狠狠的打击聚集在遵义周围的黔军。

2月25日,红三军团率先头部队向娄山关发起攻击,与黔军展开了多次拉锯战。在关键时刻,红军迂回到敌人侧后方向,突然发起攻击,一举突破了敌人的多道防线,接连占领桐梓、娄山关,直接陈兵遵义城外。

2月28日,红军成功占领遵义。

在红军夺取桐梓,占领娄山关,再夺取遵义城过程中,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另加八个团。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提高了士气,更加坚定了将士们的信念。

3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四川的敌人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至腊坎、长干山,寻歼敌人第二纵队,可没能成功。

但红军占领遵义,标志着在十多万敌军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获得了生机。为红军后续在贵州地区展开机动,第三次渡赤水寻找战机,实现战略转移。

三渡赤水河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镇附近第三次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地区。此次行动的是迷惑敌人,让国民党军队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进而调动布防形成缺口。

当时,蒋介石发现红军西移后,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对红军进行南北夹击,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等狭小地区。此外,蒋介石还命令第五十三师由镇远向石吁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向东进。

1935年3月15日,红军向鲁班场的敌军第二纵队发起进攻。

鲁班场是个要地,敌军在此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工事,红军向敌军阵地发起多次冲锋形成了激烈的拉锯战,致使敌方援兵能不断赶来,将遭受腹背受敌!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马上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

1935年3月16日,红军准备在茅台三渡赤水河的同时时,派出一个团伪装成主力进攻古蔺,打算要继续北上的样子。

老蒋觉得红军还是想北上渡长江,于是就调集各路大军迅速向川南集结。

没想到红军主力陆续迂回遵义地区,并掩蔽的向乌江集结,而原先在乌江的湘军3个师,大多被老蒋命令向川南集结。或许这就是“船小好掉头”,才让红军能够展开灵活机动作战。

所谓调集重兵,不只是人数多,还有更多的是后勤辎重,这是能够维持大军作战的必需品。老蒋不可能让各路大军丢下后勤辎重去围追堵截,那会不战自溃!

虽然红军在三渡赤水战役中没能消灭鲁班场这一要塞的敌人,但通过这种公开、大胆的行动,成功迷惑和调动了敌人。数次让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然后调兵遣将进行错误部署,这为红军即将到来的四渡赤水,彻底摆脱敌军追堵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四渡赤水河

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第四次东渡赤水河,随后南渡乌江,并装出要直逼贵阳的态势,迫使在贵阳的老蒋调动大军回防。

这次行动是四渡赤水战役的高潮,也是红军成功战略转移的关键一步。

在进行第四次渡赤水河之前,红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当时蒋介石亲自飞往贵阳坐镇指挥,并调集了大约150个团的兵力,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川滇黔边境。

为了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首先,红军派出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再次制造出要北渡长江的假象,成功吸引了敌军的大量兵力。

老蒋觉得红军还是想北上去渡长江,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迅速向川南集中。

3月21日,老蒋坐镇贵阳指挥大军日夜兼程向川南地区集结时,红军出其不意的再次从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河。然后做出要直取贵阳的态势,老蒋吓得急忙调集各路大军回防。

结果红军随即掉头南下,迅速突破了乌江防线,从而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直接甩在乌江以北,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在整个第四次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比如在遭遇敌军主力部队,正面对抗没有优势的时候,就迅速改变策略,利用地形分散隐蔽。一部分战士佯装撤退,吸引敌军追击,而主力部队则悄悄迂回到敌军的侧翼和后方。

其实,从红军第一次到第四次渡赤水,完全就是“阳谋”。如果蒋介石不调集重兵进行围追堵截,红军就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如果老蒋调集重兵围堵,那其它地方就变得空虚,导致整个部署被四渡赤水彻底打乱,实现战略转移。

三、四渡赤水战役的伟大之处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展开的运动战战役。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

在面临十几倍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下,红军通过四渡赤水能够实现战略转移,主要得益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然后灵活的运用战略战术,不断调整作战计划,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并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特别是战术的灵活巧妙运用,采用大量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穿插迂回等多种方式让敌军防不胜防。比如红军在二渡赤水时,突然回师直击贵州,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四渡赤水时,由佯装要进攻贵阳,迫使蒋介石调兵增援,为红军进入云南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兵力悬殊、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是毛泽东的军事斗争思想让红军战士从湘江战役惨败的低迷士气中找回了信念和必胜信心。

同时,在四渡赤水战役的过程中,红军的情报工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准确获取敌人的部署,使得红军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从四渡赤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卓越军事战略思想,以及解救劳苦大众的初心,是建立以党和人民为中心的军队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或许这就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毛主席等领导人用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为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让劳苦大众看到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希望,从而建立起顽强的意志和坚定信念形成战斗力。并相信在他的领导指挥下,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在《孙子兵法》中有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奋斗史。从斗争中来,到斗争中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正所谓有道无术是纸上谈兵;有术无道则是盲人摸象。以道御术,千变万化!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方案的过程,不正像我们经营企业、经营人生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