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本人来到长沙美术馆,参观了当天在这里开展的《“积厚流光”——二百年来湖湘名人法书展》。该展览作为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展出了清代以来湖南名人及与之有紧密关联的墨迹一百多件,作品风格各有千秋,蔚为大观,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精神呼之欲出。展览将持续到5月6日。
“三河之役”又称三河之战,是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李续宾是清代名将,曾屡战屡胜,连克太平军多城,后在“三河之役”中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这次展览从“三河之役”展开,以清廷要员、湘军巨擘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等于此役前后致清代名将李续宾兄弟函札五十五通作为史实依据,配合以三河之役编年纪事、战事攻防图、太平天国将领供词等,全方位呈现了此役大溃的因由及影响。
近代史学者、作家谭伯牛是此展的学术主持人,他对此的解释是:“湖湘文化之有无,在乎湘军是否崛起。湘军崛起的关键,则在三河之役的教训。三河之役后,风狂雨骤中,胡林翼、曾国藩不仅站定,还向前迈步,复安庆,克南京,终成其勋”。
这些信函,都是用小毛笔正正规规书写,且按清代的信函书写格式,体现了他们的书法风格。虽偶尔有涂改,但瑕不掩瑜。这正是手稿的本来面目。
展览的作品,作者从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到清末民初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军事家、民主革命家蔡锷,时间跨度长达200年。书者身份,既有国家重臣、封疆大吏,也有著名革命家、学者、教育家,而专门的书画家却很少。
展览的第二部分四十余件作品中,除了上述这些名人的作品外,另外还有陈鹏年、陶澍、杨季鸾、何维朴、熊希龄、谭嗣同、黄兴、谭延闿、章士钊、谭泽闿等的书法绘画作品。可谓名家云集,各具特色。
在抗战时期,钱钟书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有感于湘中先贤“经世济国”的襟怀,著有《近百年湖湘学风》一书。该书选取了十四位湖南学者,如“通经而欲致之用”的魏源、“扶危定倾以效节于清”的曾国藩、“变法维新以迄于革命”的谭嗣同等。钱基博对王夫之的为人与学识非常推崇,把王夫之称作湖南开风气的人物,赞美其“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屈之志节”,并提出,“湖南人而有此,匪仅以自豪乡曲,当思以绍休前人。”这次展览的第三部分,全部呈现了此书的全部一百三十九页原稿。
这些书法作品的呈现形式,有的是信札、便笺,有的是卷轴,有的是中堂,有的是对联,有的是屏幛。中国古代名人推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他们或在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名载史册,他们的文章、书籍、书信等就成了后人研究他们及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渠道。
自古以来湖湘人士从小以博取功名为目标,平时注重身心修养,强调经世济用,把这种修养与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尊严紧密相联,魏源首开“睁眼看世界”之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海战、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等,集中体现了“湖南人的精神”和他们的家国情怀。
湖南人吃得辣,霸得蛮,勇于担当和自我牺牲,保家卫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此次展出的近代湖湘名人的书法作品,渗透着一种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印现着湖湘文化的发展经纬。正所谓“书如其人”。
在欣赏这些历史名人大家笔墨书函的同时,笔者会关注他们笔墨背后的人生际遇和生命状态,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得更加鲜活的艺术感受和文化关照。参观该展,笔者仿佛穿越历史的尘封与先贤对话,通过相关文献与作品,由“书”及“人”,了解到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湖南近代史的脉络、对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精神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