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用在牛犇身上,再贴切不过。这位年近九旬的表演艺术家,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戏剧,这出戏里有苦难,有奋斗,有爱情,更有奉献。
牛犇的童年,浸透了苦涩的味道。六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留下他和哥哥孤苦伶仃。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年幼的肩膀上,让他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为了生存,他和哥哥一路辗转,最终来到北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小牛犇目睹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这段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他日后塑造各种角色奠定了基础。
在北平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也充满希望。哥哥在中电三厂当司机,牛犇则在附近玩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电影,这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童年。他对电影里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对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心生向往。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这样在牛犇的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
十一岁那年,命运之神垂青了这个对表演充满热情的孩子。他参演了电影《圣城记》,饰演了一个名叫“小牛子”的村童。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触电,也是他演艺生涯的起点。从此,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牛子”。同年,他跟随剧组前往香港,开始了他的演艺之旅。临行前,他请谢添先生为自己取一个艺名,谢添先生灵机一动,根据他的小名,为他取名“牛犇”,寓意着牛气冲天,犇腾向前。
在香港的几年,牛犇参演了多部影片。虽然大多是配角,但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努力磨练自己的演技。他深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养分,为日后在演艺圈的大放异彩积蓄着力量。
1949年,牛犇回到北京,继续他的演艺事业。他深爱着表演,将它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无论角色大小,他都全情投入,力求完美。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生动,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在牛犇的人生中,除了演艺事业,爱情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十九岁那年,他在乒乓球馆邂逅了王惠玲。她优雅的气质和美丽的容貌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能多见她一面,他常常去球馆,找各种机会和她切磋球技。一来二去,两人互生好感,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牛犇出身贫寒,而王惠玲家境优越。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相爱的脚步。王惠玲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差距,她欣赏牛犇的才华和人品。婚后,她默默地支持着牛犇的演艺事业,为他打理好家中的一切,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先后育有两个儿子,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牛犇让孩子们随母姓。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然而,由于工作的繁忙,牛犇常常无暇顾及家庭,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直到妻子生病,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亏欠。他计划着等妻子病好后,重新装修房子,带她去旅行。可是,命运弄人,妻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给了牛犇沉重的打击,他常常沉浸在对妻子的思念中,无法自拔。
尽管如此,牛犇并没有放弃他热爱的演艺事业。他将对妻子的思念转化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