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刷手机看到北京搞了个中小学体育八条,这政策来得挺突然的,感觉整个教育圈都被搅动起来了,很多家长老师都在议论这事儿,我也有不少想法想说说。
文章提到小学初中从这学期开始每天要上一节体育课,这对孩子们来说简直太解放了。以前总被数学老师占用的体育课现在终于不会再消失了,再加上每节课都得有10分钟的体能训练,我都能想象到那些小胖墩满头大汗的样子。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们会觉得体育课会影响文化课的进度,毕竟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还是那么多。要是遇上下雨天或者雾霾天,这些体育课可能就只能在教室里做做操,或者干脆还是变成自习课。
每学期小学要搞5场班级联赛,初中4场高中3场,其中还得有一场三大球比赛。听起来是挺热闹,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很麻烦。
我记得我高中时班里有几个女生压根不会打篮球,每次一到体育课就躲在角落里,篮球在她们手上就像烫手山芋一样。现在这种强制性的班级联赛,对那些不擅长运动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很煎熬。
这个要求确实让人有点担心,尤其是要保证一个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我在想那些平时就不爱运动的孩子该怎么适应,会不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被老师批评。
其实运动这事儿得循序渐进,一下子强度太大反而容易受伤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再说现在很多孩子课外班排得满满的,这两小时运动时间从哪里挤出来也是个问题。
看到文件里规定的那些标准,男生要直臂悬垂30秒到50秒,女生也要20秒到40秒。这对那些体重超标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估计考核那天得哭鼻子。
而且现在很多学校的单杠都是固定高度的,对于身高差异比较大的孩子来说很不友好。矮个子够不着,高个子脚点地,这种情况下怎么保证测试的公平性。
把冰雪运动带进校园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北京的气候条件能支持多少学校开展这项运动还真不好说。而且冰雪运动的器材和场地成本都不低,学校能投入多少资源也是个问题。
不过如果真能把冰雪运动普及起来,对于提高孩子们的运动兴趣确实有帮助。只是希望别变成又一个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项目。
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分析学生的体测数据,给出个性化的锻炼建议,这想法是挺好的。但我觉得最终还是得靠体育老师盯着孩子们训练,光靠一个软件可能作用有限。
而且收集这么多学生的体测数据,在隐私保护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要是这些数据被泄露出去或者被不当使用,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以前体育老师在学校总是不太受重视,现在体育课这么重要了,他们的地位应该会有所提升。不过现在很多学校都缺体育老师,临时聘请退休教师和退役运动员来凑数,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而且体育课的量这么大,对体育老师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要是工资待遇跟不上,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吃不消。
把这些体育要求都纳入学校考核,听起来是在提高重视程度,但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为了完成指标,学校可能会降低标准或者弄虚作假。
而且这种量化考核可能会让体育活动变得功利化,失去了运动的乐趣和自主性。希望最后别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