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古镇,被人们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平宛看旅 2025-03-24 08:38:42

2025年3月22日,天晴,雾蒙蒙的。早上8点,我们一行4人,从成都出发,驱车近40公里,首先来到了崇州市的五星村,观赏了央视报道的“五星花海”,一个现实版的童话世界。

从五星花海出来,我们又行驶十多公里,来到了被誉为“千年小成都”的元通古镇。

四川崇州市,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崇州市的元通古镇,又被人们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元通古镇位于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之处,古时候水运给这里带来了财富和生机。这个古镇,已有1600多年历史。

到了古镇,在停车场停好车,走进游客中心,在书架上索取了《元通古镇》小册子,观看了古镇示意图,对古镇有了一个粗略了解。

穿过游客中心,到了河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元通塔,耸立于江畔,雄伟壮观!

沿江行走,空气清新,桃花绽放,古镇建筑临江排开,很有特色,极具气势。

走过汇江桥,便进入了古镇街区。这汇江桥是川西最早的铁杆桥,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光绪二(1876)年,举人刘恒如等募资重建,更名"汇江",换铁索为铁杆,上承木板,人在上面行走,飘然有醉入东海蓬莱的感觉。

古镇上,青砖路、石板街、吊脚楼、明清大院……旧诉说着古久的故事。

古镇麒麟街:在古镇三街九巷中具有中枢作用的一根龙脉,是过去达官显贵和文化名人的聚居之地。街道至今保留清末民国时期风貌,古街路面,街巷宽窄度,民居的建筑形制和色彩,无一不打上清末民国年间的烙印。它就像一卷历史影片的胶带,浓墨重彩地讲述元通古镇过往的峥嵘岁月。

古镇茶楼:古镇里、河岸边遍布茶馆,上午忙碌的人,过了中午都找个喝茶的地儿坐了下来。“夏家茶楼”,算是镇里比较“古早”的茶馆了。

这个守在街角的2层木质小楼,一层有个天井,走上二楼临窗的座位,可以远眺到雾气弥漫的江面。茶馆外是熙熙攘攘的街巷,从窗外传来的阵阵叫卖声,浓郁湿气的江风,让人犹如回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古镇古建筑:镇子里多样的古建筑,让元通古镇更为丰富立体。这些古建筑都带有清末民初的特色,翘角飞檐,精致的雕花墙面,繁复的木窗纹理,木质的建筑结构,是元通古镇昔日繁荣时期的见证,也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体现。

古镇惜字宫:是元通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供奉传说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

过去,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过化存神,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

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惜字宫因此得名。

罗家大院:由传奇女商人罗幺寡妇独立主持修建的,砖石结构,中西合璧牌坊式大门,哥特式尖顶,顶之周围塑亭台楼阁,二门上有石刻联,"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横额"是一洞天",意思是说修建这座房屋只是用来遮风挡雨之用。

当年在保路运动时,罗幺寡妇带领二十多女兵参加,这里的风潮不仅仅是指江上客商来来往往的情景,更是指的天下大事,可见罗幺寡妇虽是一名女性,但是却有着身在庭院,心观天下的胸襟与情怀。

黄家大院:为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川西民居建筑。原为黄鳌所修,黄鳌,黄润馀四弟。曾任川军某部军官,后任四川省参议员,国大代表,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大院体量不大,布局精巧。当年,如果从麒麟街的街面上走进来,可以看见大门上精美别致的泥塑。走进院内,随处可见植花培草、凿池叠石,一片生机尽收壶天之中。

此外,院内曾有精美的木石雕刻,有的质朴本色,有的描金绘彩。整个院子的构架为经营店面陈列两旁,后院天坝、厢房、大厅、后花园井井有条地分布,使人感到一种居家的舒适之感。

黄氏宗祠:建于1934年。正厅是供祀祖先神位的,所以高筑在台基上,倦棚大顶、廊柱环护,凸显威严。

正厅下院坝宽敞,可容上百人叩头跪拜和集会惩处不肖子孙。高墙大院,体量大于民居,表述其权威性。

二门门枋上石刻联匾为四川著名学者林山腴(思进)题写。该祠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川西家族、宗姓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現已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清初,元通因物产丰富,水上交通便利,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设会馆从事商贸。乾隆、嘉庆年间,广东客商在双凤街建立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也叫南华宫,会馆内有戏台,四周有围台。昔日活动较少,看戏便是最大的娱乐。据说,广东会馆每有演出,必开大门,任凭元通当地人进入观赏,这也是广东商人与元通本地人相处融通的门道。

天主堂:建于1903年,它的门壁中式传统中透着异域欧洲风情,砖石结构的仿三牌坊,造型却是爪角微翘的哥特式门壁。并排三孔门洞,门楣上方书有"诸圣之宗"四个大字。

整个门壁除了哥特式的尖顶,门顶的十字架以及门柱的上联外,其他方面均是中式传统文化的体现。

教堂两侧的窑雕式对联,是用元通土陶工艺制作的,在川西地区独元通古镇烧制的陶器造型精美,色泽通透,牌匾烧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足以证明当时元通古镇制陶工艺的精湛和制陶历史的悠久。

竹编小街:一条不到 100 米的小街上,左右两侧沿街都堆满了各类竹编生活器具,蒸笼、筲箕、背篓、簸箕……

⊙杨辉麟 重庆市铜梁区人。1969年冬入伍进西藏,作家,从军28年,以上校军衔退役。

0 阅读:0
平宛看旅

平宛看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