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浅原创
1、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一直是我很佩服的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网络的只字片语,以及她的部分作品。
偶然看到罗银胜写的《杨绛传》,书籍封面写着“杨绛先生生前亲自过目的个人全传”,里面很多资料都是关于杨绛先生的一手信息。
打开书籍,全书共十九章,内容有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家庭变迁,翻译成就,饱受战乱和批斗之苦,生离死别之苦等等。丰富的内容,让我对这位杰出女性终于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杨绛先生在女性代表之中,是比较完美的存在。她是钱钟书先生“最贤的妻”,也是独立和自由的新时代女性,温婉恬静,宽厚隐忍,智慧豁达,淡泊名利。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发人心醒的金句,让人们获益良多。
《杨绛传》的第一章叫“故里家世”,讲述的是她童年和中学时代的生活,以及父母亲人的一些情况,阅读这一章内容,我们就明白,杨绛先生是怎么“炼”成的。
2、家风对杨绛先生的影响
杨绛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富裕,家中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家中,对杨绛先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父母。
父亲叫杨荫杭,曾就读于北洋大学堂。有一回学生为了伙食闹风潮,学校负责人说跟着闹风潮的人要一起被开除,杨荫杭并没有参与,但看到参与的人都不敢承认,他挺身而出,陪着那位同学一起被开除。看似冲动,实则刚正耿直。
随后杨荫杭进入上海南洋公学,被派送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学成归国后从事编译工作。后因触犯保守派遭人嫉妒被追捕,再度出国留学,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母亲叫唐须荌,也是一位知识女性,结婚后心甘情愿做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杨绛先生生于1911年,出生不久,辛亥革命正好爆发,结束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她在父母的庇荫下成长,家庭和睦开明,生活无忧无虑。
杨绛先生的父母,可以说是言传身教的典范。父母都喜欢看书,对杨绛先生影响很大,让她从小就爱上看书。
杨荫杭曾问杨绛先生关于看不看书的问题,她说三天不读书,人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读书,都白活了。
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讲述父母之间相处,从小到大,没听过夫妻间吵架,两人无话不谈,常常谈论许多话题,一起分析,一起议论。
杨荫杭与唐须荌之间的关系,更像灵魂伴侣,相惜相知,相敬相爱,这种家风,也传递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婚姻之中。
杨绛先生嫁给钱钟书先生之后,也是事事以钱钟书先生为先,辅助丈夫,也不忘提升自我,夫妻恩爱,相互扶持,走过无数风风雨雨。
尽管杨荫杭和唐须荌都是知识分子,两人却十分谦和,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朴实。
杨荫杭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他认为,家产是大害,使孩子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他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志气,要能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
杨绛先生聪敏机灵,但考试很少有一百分。杨荫杭对此并不做过高要求,他认为女子身体娇柔,不宜过分用功,让杨绛先生顺其自然地成长,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
而唐须荌对人都是客客气气的,哪怕两个姑母住在自己家里,什么都不管不顾,还常常挑女佣的毛病,给自己制造麻烦,唐须荌也是和颜悦色。家里有好东西,也都是先紧着大家,对孩子也非常关心疼爱,从不疾言厉色。杨绛先生温婉的性格,多出于母亲。
3、在动荡中成长
当然,杨绛先生一家人并非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杨荫杭是家中的经济支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他的职业之路也是浮浮沉沉,南北奔波。
民国期间,杨荫杭先后任职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后到北京担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务,1919年被迫辞官回到无锡。
到了无锡之后,可能是租的房子环境有问题,杨荫杭得了严重伤寒,差点死去,后来被“死马当活马医”,死里逃生活下来的。
1920年,不到十岁的杨绛先生跟着大姐、三姐去上海启明上学,远离家乡和父母。几个月后,杨荫杭到上海申报馆当主笔,同时重操律师的旧业。那时候上海社会很复杂,杨荫杭最后回到苏州定居。
杨绛先生在苏州振华女校读中学的时候,正是北伐战争之时,社会依然是动荡不安,学校经常举办学生运动,要开群众大会、搞宣传等,杨绛先生并不想参与。
本来如果家长不同意,学生是可以不参加的。但杨荫杭让杨绛先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找借口。因此表示“我不赞成,我不去”的杨绛先生在同学眼中就变成了异类。
杨绛先生在父母柔和的教育中自由地成长,颇有自己独立的主张和想法。不到十岁去上海启明读书,就是她自己的选择。
4、真实而平凡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在大家眼中,无疑是一位成功的杰出人士。其实阅读杨绛先生的传记,我们会发现,她也是一个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调皮捣蛋和迷糊。
《杨绛传》引用了很多杨绛先生写的真实经历。
她在上海启明上学时,学校有很多规矩,自修时上厕所要“问准许”。监守的姆姆通常是自己看书,眼睛都不抬就点头,杨绛先生往往是溜去大院偷玩的。
在江苏上学时,章太炎先生到他们学校谈掌故,教务长让她做记录,杨绛先生误以为是做笔记,满口答应。结果演讲现场,杨绛先生被请到讲台上做记录,完全听不懂,她干脆摆烂,全程傻坐着看着章太炎先生讲话。她出的洋相还上了报,被同学和老师拿来当笑谈。
5、结语
国庆期间参加聚会,听到人们谈论自己的孩子,学习上非常苦,非常累。一位朋友说她家孩子刚上小学,就被要求写几百字的日记,每天记录素材。国庆出门旅游,还要写游记,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
每个时代学校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法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但做父母的,我觉得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减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杨绛先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我想到现代社会,同样成功培养出学霸人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何其相似。
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和深厚的素养、尊重孩子的想法等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哪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点调皮捣蛋,成绩不是很突出,本质上,孩子是向着良好方向成长的,这样就足够了。
人的一生那么长,想到如今许多孩子的童年,快乐中夹杂着许多功利和心酸,我总感到怅然,这人生才刚开始,活得也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