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普京让整个北约都吃了哑巴亏。
5月22日,一则新闻使得国际舆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就在泽连斯基连夜赶赴日本广岛,与G7领导人探讨如何给俄乌战争加量加码的同时,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的州长格拉德科夫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Telegram频道发布消息:
“一个乌军侦察破坏小组进入格赖沃龙地区。俄武装力量与边防局、国民近卫军和联邦安全局在为打击他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乌克兰军队在进攻俄罗斯本土。
格赖沃龙地区距离乌克兰边境5公里,靠近战争前沿,并不富裕,人口只有6000左右,而且一无重点军事、工业目标,二无俄军精锐部队驻防,战略价值并不大,属于典型的“兵家不争之地”。
另外根据俄方透露的消息称,此次乌军侦察破坏小组只有70余人,基本被消灭殆尽,还摧毁了4辆装甲车以及5辆皮卡。单从规模来说,这只是前沿地区的营连级别战斗,对战争全局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但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反应,却堪称教科书级别。官方紧急发布了三则消息。
第一:公布战场损失
俄方声称在22日的袭击中,格赖沃龙区有2位居民因为炮击受伤,另有3人因为弹片伤被送往医院抢救。此外,还有3栋民宅和一栋市政办公楼受到损失。
第二:公布战场缴获
此次乌军袭击分队虽然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拥有10余辆装甲车、皮卡,在作战过程中还有无人机、炮兵及少量坦克支援。而在俄军的缴获中,发现了美制MaxxPro防地雷反伏击车和悍马。
第三:公布乌军战略目的
就在事情发生的当天,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公开表示,此次乌军袭击俄罗斯本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破坏活动,转移世界舆论的注意力,降低乌军丢失巴赫穆特控制权的不利影响。
三则消息,每一条对于乌克兰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前两则消息,一个是指责乌克兰在此次行动中袭击平民,攻击民用设施。另一个则是通过美式武器的出现,将袭击的策划人直接指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要知道在同时召开的G7峰会上,泽连斯基正代表着“正义”,向各国领导人寻求加大对乌的财政、军事援助,以抵抗俄军的“侵略”行动。
在泽连斯基的控诉中,特别还加上了这么一条:
“俄罗斯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无辜平民,这是战争罪。”
泽连斯基声称乌克兰平民是受害方,美国刚向世界作出承诺:支援乌克兰的F-16战斗机不允许进入俄罗斯本土。俄军就通过一场本土遇袭事件,摆出事实来“打脸”。
并且俄罗斯还专门替泽连斯基找好了理由,认为乌克兰是因为丢失了巴赫穆特,吃了败仗,才专门搞了一出报复行动,这完全就是“非正义”的侵略。
当然,很快乌克兰方面也是第一时间出面撇清责任。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回应称:
“乌克兰与此事毫无关系。乌克兰正关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发生的事情,也正在研究局势,但乌克兰并没有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乌克兰方面几天之内的第二次辟谣。
就在1天前,乌克兰总统新闻秘书尼基福罗夫刚刚发表声明,称泽连斯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承认巴赫穆特失守,其实是“听错了问题”,巴赫穆特此时仍然掌握在乌军手中。
很明显,面对俄罗斯在军事和舆论领域的双重打击,乌克兰有些疲于应付。
为了避免遭遇更大的压力,乌克兰国防情报局代表安德烈·尤索夫很快就替俄军找出了袭击事件的“幕后主谋”:
“这是由俄罗斯公民组成的志愿军和自由军团开展了一项行动,目的是将别尔哥罗德地区的这些领土‘解放’出来,以在敌后建立‘安全区’保护乌克兰人。”
尤索夫还特别强调了一点:
“该部队完全由俄罗斯公民组成。”
“俄罗斯自由军”,用通俗一些的词来解释应该叫俄罗斯本国的“伪军”部队,他们对外宣称成员都是俄罗斯人,成立原因是希望通过武力“返回家园并恢复那里的秩序”。喊出的口号更是“为了俄罗斯! 为了自由!”
但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支所谓的“俄罗斯自由军”,不仅编制挂靠在乌军的作战序列下,而且其武器装备、识别标志,都与正规乌军一样,甚至还是以美械装备为主。单从军事上讲,这就是一支实打实的乌军部队。
在人员构成上,虽然大多数自由军成员都是以“家人都在俄罗斯,害怕牵连”为理由,全程蒙面,不敢暴露身份。但在目前公布的资料中,主流观点都是推测这支部队的士兵应该大多数都是乌克兰人,少数俄罗斯籍士兵也是因为“犯事”在国内待不下去,所以才选择投靠乌克兰。
不管“俄罗斯自由军”袭击俄罗斯本土是自作主张,还是确实受到乌军上层指令,企图通过一场袭击活动减轻丢失巴赫穆特的压力,但在俄罗斯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下,这场行动不仅是失败的,而且后患无穷。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来说,并不会在意这场袭击的成员到底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人,目的也同样不重要,关键就在于袭击者背后一定牵扯到了北约背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就能在多个层面反将一军。
第一: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权自俄乌战争开始,俄罗斯就一直处于被动,关键原因就在于“特别军事行动”这几个字。
为了避免乌克兰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形成新一轮的军事封锁,俄军就必须出兵,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要承担“侵略他国”的舆论压力。
正是基于这一点,俄方一直否认俄乌冲突是战争规模,称其只是特别军事行动。为了降低影响,俄军在前期的战略攻势中,也不敢大打特打,这直接导致针对基辅的闪电战因为兵力不足而失败,北约趁势直接介入战争,俄乌战争陷入僵局。
等到后期俄军迫于战场压力,最终决定出动车臣部队和瓦格纳雇佣军,已经为时已晚。
顾忌舆论而畏手畏脚,却又制定了过于宏大的战略目标,导致最后两头陷入被动。打不赢,拖不起,谈不拢,这是普京在俄乌战争中最大的失误。
而如今俄罗斯本土频繁传出遭遇袭击的事件,对普京来说无疑是“好消息”。特别军事行动和战争的区别,就在于是一国在攻击他国国土,还是两国在互相“侵略”。只要俄军坐实乌军确实有进攻俄罗斯本土的行动,那么国际舆论就能够出现新一轮的平衡。
俄军要重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借口,乌克兰自己犯错,这就是普京苦等的一个机会。
任何一个大国,都有理由在本土遭遇进攻后,发动或者扩大战争,且不受舆论的制约。这句话看似不讲理,但确实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潜规则”。
第二、平息来自内部的压力俄乌战争至今,俄罗斯面对的挑战都来自外部,以一己之力对抗抱团的北约,一场消耗巨大的持久战无法避免。
但同时,欧美的主导下各项制裁,已经对俄罗斯百姓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许多行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真正可能致命的矛盾一直存在于内部。战争一旦长期拖下去,民众生活及生存条件不到保障,内部瓦解就是必然。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战略、国际层面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俄乌战争打不打,北约东不东扩都无所谓。但如果乌克兰真正开始进攻俄罗斯本土,那就一定会触及到每一个俄罗斯公民的切身利益。
本土遭遇进攻,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是不可挑战的底线。普京在事后警告乌克兰:如果乌方再对俄领土进行袭击,俄方将采取更加强硬的应对措施。这句话既是在提醒乌克兰,也是在刺激俄罗斯民众。
80年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虽然在抗击德军的入侵中取得最后胜利,却付出了200万人伤亡巨大代价,其中就包括无数平民,这是刻在每个俄罗斯人记忆深处的切肤之痛。
普京利用乌军袭击俄本土这一事件,重新激发民众对于战争的信心,获得来自国内的支持,堪称妙招。只要内部稳定,俄罗斯就能腾出足够的精力专心对抗北约。
第三:瓦解北约内部对于俄乌战争的态度,除了美、英一心要与俄罗斯斗到底外,北约其余国家并没有过于坚定的立场。多数国家的想法是既要避免俄罗斯全面占领乌克兰,从而威胁整个欧洲,又不能过于介入战争,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军事损失,以及与俄罗斯彻底撕破脸面。
包括为了迫使德国、塞尔维亚这些国家加入对乌军援的行列中,美英等国有没有用小手段不得而知,毕竟“北溪管道”被炸事件至今没有定论。
说到底,多数北约国家对乌克兰军援,目的是让俄罗斯迫于压力选择妥协,而不是把战争拖入不可收拾的死局。所以一旦乌克兰进攻俄罗斯本土,将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引发核战争,这势必会引起北约内部的不满。
包括美国自己,都无法承担进攻俄罗斯本土的后果。
俄乌战争打到如今这个阶段,对于双方来说都较为尴尬。北约的野心不仅是保住乌克兰,更重要是让一场持久战彻底拖垮俄罗斯,一劳永逸地消除来自东方的威胁。但同样,北约也不敢过于刺激俄罗斯,作为一个核大国,俄罗斯一旦破釜沉舟,北约各国都要遭殃。
此次格赖沃龙遇袭事件,表明看俄罗斯是受害者,但实则是泽连斯基和北约被“自己人”狠狠坑了一把。
巴赫穆特战场打了近一年,整座城市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但乌军最终还是没有守住,战略层面已然陷入被动。如今又因为格赖沃龙事件背了黑锅,舆论层面被俄方大做文章,实在是有苦难言。
当然,对于普京来说,赢得局部的胜利意义也并不大,如何尽快结束眼前的战争,避免俄罗斯被彻底拖垮,才是当务之急。他和泽连斯基的较量,和北约的较量,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谁都不能犯错,谁也不敢先妥协。
这场战争,注定要有一个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