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千多万人的德国,却没发展出像巴黎、伦敦那样的大城市?

事説新语 2024-09-28 16:32:30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拥有8000多万人口,在国家林立的欧洲来说绝对算一个大国。

但德国却有一个特点,尽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但却没有孕育出超大型城市。

这也让许多经济学家挠头想不明白,为何如此发达的地区却始终没有孕育出超大城市呢?

一、历史的因素很重要

德国的历史注定了其城市格局的多样性。

不同于法国和英国较早完成的国家统一,德国的统一绝对算得上是费尽周章。

直到19世纪50年代,铁血首相俾斯麦才完成了德国统一。

在那以前德意志一直都是由好几百个独立的城市和国家构成,各位各过各的日子。

在整个德国根本就没有形成巴黎或伦敦那种,具有绝对统治力集权型都市核心的基础。

各个城邦与城市,更多地依赖于各自的资源及条件谋求发展。普鲁士的兴起,在军事和政治上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但几百年的习惯下来,德国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所以就算统一了城市体系也没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英国和法国就不一样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巴黎就已经成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国家层面也向这个城市倾斜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英国伦敦从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是世界海上贸易的核心与金融中心,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各种资源自然而然地汇聚到了这座城市。

德国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为各地独立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这些模式深深植根于数个世纪传承的地方传统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区域差异逐渐孕育出各具特色的经济与文化景观。

尽管柏林贵为国家首都,但它并未如同法国的巴黎那般,发展成为国家资源的集中枢纽。

19世纪时,柏林的兴起更大程度上依托于普鲁士的军事主义传统。

但这并未能使其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强大引力中心,吸引大量人口迁徙或资源再分配。

直至今日的柏林依然保持着大约350万人口的规模,在欧洲大都市中位居中游。

与拥有千万以上人口的巴黎、伦敦相比显得更为紧凑,展现了不同的城市发展路径和规模效应。

二、地理环境的掣肘

英国的伦敦依赖泰晤士河通向大西洋、法国的巴黎通过塞纳河连接大西洋。

德国的出海口很少,主要城市也都是内陆临河而建。所以自古以来德国就是欧洲陆军强国,但海军实力一直都特别拉胯。

北部虽然有汉堡这样的欧洲大港,但整个德国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其他的城市地理位置都比较闭塞。

根本不可能像伦敦和巴黎那样,通过海运和国际贸易发展成全球性的贸易枢纽。

就算是德国汉堡,人口数量也没超过200万,跟伦敦的900多万人口或者巴黎的1100多万人口比起来,根本不够看。

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是南部最大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依靠着高科技产业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逐渐发展成为了德国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之一。

但没有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对城市进行加持,城市就是发展不起来。

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多么的关键,巴黎和伦敦就是靠着大海和大河,把国际市场打开吸引全世界的投资和人才,让他们不断地涌进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德国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英国和法国则以金融和服务业为龙头,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就大了。

制造业适宜于在特定地区发展,而非集中于某一特大城市。

德国各个城市在制造业中进行分工合作,构建起高度专门化的产业格局。

从战略角度上来讲,制造业也不应该集约化发展,一旦战争来临集约发展的制造业将成为敌方空军最直接的目标。

而一旦工厂被摧毁,整个国家将会直接崩盘。

所以说在德国人心里,二战留下的阴影还没有消散,那他们在时刻准备着什么呢?

斯图加特以其在汽车制造业的卓越贡献而声名远播,这座城市骄傲地承载着奔驰与保时捷这两家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大本营。

而法兰克福,尽管身为欧洲金融领域的核心之一,其金融行业的规模相较于伦敦则展现出更为精巧的体量。

与此同时该城的经济活力显著受到制造业和贸易活动的强有力支撑,体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这些城市各有优势,实力不俗。

但制造业得依赖资源和市场,不像金融、服务业能吸纳大量人口和资金。

因为制造业的特点,德国城市的发展靠的是地方经济稳定增长,不是单个城市扩张推动全国经济前进。

比如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但那里的城市普遍都不大。

再比如多特蒙德、埃森这些城市,重工业方面的技术和产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还是没能形成像伦敦金融城那样吸引大量人口聚居的效果。

没有超大城市这在德国人心里也并没有什么遗憾,反而他们很认可这种经济模式。

德国家庭的平均收入在欧洲算高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也不错,生活质量挺好,这还有啥不满足的。

大多数德国人都不用去大城市找好工作,基本上都乐意在家乡城市,搞制造业或相关行业。

也不用非得去挤进办公室当文员,就算街边盖房子的工人,收入也足以保证家中过的十分舒适。

德国整个社会上下对于阶级、工作都没有太多的有色眼镜。

时间长了反而形成了一种各司其职,如同蚂蚁筑巢一样的完美平衡。

而这或许也正是德国人给人固有的刻板印象的来源之一。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德国大城市的扩展,中小城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

四、政策和社会理念真不一样

历经二战洗礼后,德国决策层推行了一项旨在权力下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从上层就开始直接抑制资源与人口向个别城市过度汇聚的趋势。

德国人是吃亏吃怕了,纳粹时代的柏林过度中央集权。

如果德国再出现一个超大型城市,一旦又出现了一个疯狂的人,或许只要控制了一个城市,就等同于控制了整个德国。

这或许也是现代德国社会对公正、平等价值观不懈追求的映照。德国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政策,以推动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为目标。

为此他们持续改进基础设施,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各地居民享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和法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这两个欧洲大国,政府扮演了推动者角色,通过集中资源与政策利好,大力扶持其首都的成长。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英法政府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升级、慷慨的财政补贴以及国际贸易网络的扩展,为两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德国则秉持不同策略,更强调全面发展,力求缩小地区差异,而非单一城市的极度繁荣。

柏林尽管身为国家的中心,却未在资源配置的天平上占据显著优势,导致其人口规模相较于其他一些国际大都市而言,显得更为克制。

这一政策导向,反映了德国对平衡与协调发展理念的坚持,就连首都柏林都没有享受到什么政策利好。

这就是德国精神,整个社会都不约而同的秉持着平等观念,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穷困潦倒,而且德国人也更愿意在中小城市生活。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很均衡,没必要为了某一项资源拼了命的到大城市内卷。

还有城市生活成本不算高,另外交通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很完善。

结语

对德国来说,如此分散的发展模式有未来吗?

德国虽无特大都市,但城市网络呈分散且均衡发展模式,以此促国经持续发展,而且社会也极其稳定。

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这些城市,跟伦敦巴黎比起来除了规模小之外也没差在哪,而且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十分厉害。

德国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使得这些中小城市在国际市场中极具竞争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1

事説新语

简介:社会万象笑料多,速来围观乐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