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冯喆相比他扮相土气没有演技但演连长却成经典92岁去世令人怀念

农村爱分享 2024-12-15 02:37:52

在娱乐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电影艺术家 —— 刘沛然的世界,探寻他那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艺术人生。

刘沛然,这位来自河北深泽县的热血青年,生于 1922 年 6 月 1 日。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抗日的烽火如同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了中华大地。年仅 16 岁的刘沛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踏入冀中的抗战学院,随后成为校宣传队的一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抗战事业贡献着一份微薄却坚定的力量。

时光流转,刘沛然又加入了八路军三五九旅的 “奋斗剧社”,一路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44 年,22 岁的他被幸运地选中,成为延安电影团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学员。尽管当时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种稀罕物,他所能接触到的影片也仅仅只有寥寥几部前苏联电影,如《夏伯阳》等,但这却为他日后的电影之路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1946 年,刘沛然跟随部队奔赴东北,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10 纵队文工团的一员,身兼演员与编导双重身份。此后,他又随着部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文工团的团长。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他亲身参与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亲身经历了围困长春的艰难战斗,以及黑山阻击战、大黑山阻击战和辽西会战等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他的身边,但他从未退缩,而是将这些宝贵的经历深深地铭刻在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无尽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刘沛然又马不停蹄地跟随部队进入湖南,投身到剿匪的战斗中。紧接着,在 1951 年,身为志愿军第 47 军文工团团长的他,带领着战士们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动。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刘沛然遇到了曾经的老战友成荫,这位如今已成为知名电影导演的老友,正在为即将开拍的电影《南征北战》挑选演员。成荫独具慧眼,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效果,他决定采用 “军人演军人” 的大胆方式,而刘沛然身上那朴实无华的军人气质,恰好与片中的张连长形象完美契合,就这样,刘沛然被选中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刘沛然有些不知所措。一来,他从未有过电影表演的经验;二来,他心心念念的是早日回到朝鲜战场,与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重逢。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刘沛然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而他所饰演的角色,便是那个在电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张连长。

当刘沛然第一次站在电影镜头前时,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创造一个经典。他不懂那些专业演员们所津津乐道的 “镜头感”“第四堵墙”“内心视像” 以及 “潜台词” 等术语,他只知道,要听从导演的指挥,做最真实的自己。而这,恰恰成为了他表演的独特魅力所在。

影片中的张连长,是一个从农村走进部队,在革命的大熔炉中历经磨练,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基层指挥员的角色。刘沛然本人也来自农村,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张连长这样的人物再熟悉不过。所以,当他出现在镜头前时,没有丝毫的刻意做作,仿佛他就是张连长本人。

影片开场,张连长的扮相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是 “土气”,与饰演高营长的冯喆相比,他没有那种精致的外表和华丽的表演技巧。但正是这种质朴,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真实与可信。当张连长对部队的战略部署表示不解,说出那句 “从苏中到苏北,从华中到山东,我们仗仗不都打胜了吗?我不懂,为什么还要大踏步向北撤呢?打一仗就走,打一仗就走,这种打法真叫人心里不痛快。” 时,刘沛然的神情和语气自然流畅,没有一丝表演的痕迹,将张连长内心的困惑与直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指挥战士们阻击大沙河对面的敌人时,刘沛然展现出了一名基层指挥员应有的专业素养。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静,有条不紊地部署着战斗任务,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果断。当得知凤凰山有五六万敌人被包围时,他脸上绽放出的那灿烂笑容,仿佛能驱散战场上的硝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而在将军庙的战斗中,刘沛然更是将张连长作战勇猛、身先士卒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顾身负重伤,毅然端起机枪,向着敌人猛烈射击,那坚毅的眼神、果敢的行动,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胜利的执着与渴望。他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掩护着他们炸毁敌军的坦克。这一刻,张连长不再是一个虚构的电影角色,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敬仰的英雄。

《南征北战》中的张连长戏份虽不算多,但却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刘沛然用他那真诚、实在的表演,让观众深刻理解了部队 “南征北战” 的意义,引领着观众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南征北战》之后,刘沛然却选择了告别演员生涯。这背后的原因,既令人敬佩,又充满了无奈。刘沛然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他深知自己作为演员的局限性,同时,他也渴望在电影事业中拥有更大的掌控力。于是,当八一厂即将成立时,他毅然选择留下来,投身到编导工作中。

最初,有许多剧组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出演角色,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决心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拍摄电影。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八一厂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人才,刘沛然也在其中努力地摸索着、成长着。

1955 年,刘沛然与郝光联合执导了纪录片《救死扶伤的英雄们》,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尽管这只是一次小试牛刀,但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次年,他们又共同执导了故事片《黑山阻击战》,这对于刘沛然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创作。因为这场战役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让他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他大胆启用了张勇手,让其在影片中出演王海龙,而张勇手也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八一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58 年,刘沛然执导了影片《金铃传》,这部影片聚焦于复员军人建设家乡的故事,刘沛然再次展现出了他敏锐的眼光,发掘出了于纯绵等表演人才,为八一厂的人才储备增添了新的力量。

而刘沛然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当属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林海雪原》。在这部电影中,刘沛然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摒弃了那些浮夸、“哗众取宠” 的表现手法,拒绝将片中主角塑造成 “高大全” 式的完美人物,而是坚持从真实的效果出发,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让王润身饰演的杨子荣、张勇手饰演的少剑波等角色,以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屹立于银幕之上。特别是他大胆启用王润身,为王润身量身打造了最适合他的戏路,使得王润身在这部电影中大放异彩。《林海雪原》的成功,标志着刘沛然的导演技巧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部经典之作。

然而,就在刘沛然的导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再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上级领导任命他为八一厂分管艺术的副厂长,从此,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扶持精品佳作的工作中。

1973 年,八一厂接到了拍摄儿童片《闪闪的红星》的任务。刘沛然凭借着他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大胆提出让李俊和王苹联合执导的建议,并安排师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儿童演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祝新运、刘继忠脱颖而出,登上银幕,成为了 70 年代最为耀眼的两颗童星。在刘沛然担任副厂长的十几年间,他不知扶持了多少位青年导演,发掘了多少位电影明星,为八一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从不提及自己的功绩,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军人、一名电影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离休后的刘沛然,依然心系电影事业。每当看到一些电影脱离生活、虚假悬浮时,他都会感到深深的失望。在他心中,电影始终应该追求真实,反映生活,就像他曾经参演和执导的那些作品一样。

2014 年 11 月 18 日,这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著名电影艺术家在北京悄然离去,享年 92 岁。他的离去,让无数影迷感到痛心和惋惜。但他所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以及他对电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刘沛然的一生,不禁为他那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所折服。他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电影艺术家,他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精神,什么是对电影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刘沛然的故事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进电影院,欣赏那些精彩绝伦的电影时,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刘沛然,想起他那朴实而又伟大的身影,想起他为中国电影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这,也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 它能够跨越时空,将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3 阅读:390

农村爱分享

简介:生活是美好的,每天分享我的生活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