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仙茅》
清·刘鹗
风雨凌空一叶飞,师生邂逅即天机。
山林小草知何限?汝独神仙得所依。
在当今现实社会里,很多人的压力都很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躺不平又卷不起。
每天就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奔波在觅食和驮食的路上。
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人间是否会有个世外桃源可以栖身,没有烦忧,每天怡然自得地生活。
这样的想法,叫“出世”。
其实这是内心在现实里的挣扎的一种表现。所以,在追求这份“出世”的宁静之余,也不应忽视内心的声音,它悄悄提醒我们,真正的解脱并非逃离现实,而是学会在纷繁复杂中寻得一份“入世”的智慧与从容。
正如古人所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喧嚣的都市中,依然可以构建自己的心灵桃源。或许,这份桃源不在远方,而在如何面对日常的每一个瞬间。学会在忙碌中抽离,于平凡中发现不凡,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份帮助与关怀。
工作之余,不妨泡一壶清茶,捧一本好书,让心灵在字里行间自由翱翔;亦或邀三两知己,月下小酌,分享生活的点滴与感悟,让友情成为心灵的慰藉。
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道路。不必过分比较,不必强求一致,只需按照自己的心意,勇敢地迈出步伐,即使前路未知,也要相信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努力都是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
最终会发现,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是无论外界如何喧嚣,都能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在这样的心境下,生活不再是无尽的奔波与劳累,而是充满了色彩与希望的旅程。在“入世”中修行,于“出世”中寻梦,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
晚清诗人刘鹗,也在面对这一份思绪的时候,用仙茅借喻自己,表达出自己独立特行和心态的调整。
02
刘鹗,原名梦鹏,字云转,也叫筼湍,谱名震远。后来他自己改名刘鹗,字铁云。不过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一部《老残游记》。简单来说,他在后世这么有名,是因为这部《老残游记》。
这部《老残游记》非常有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也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海内外影响甚大,有着极为广泛的读者群。也因为这样,他不是一个小说家,却以小说家的名义留名后世。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如同他笔下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不仅充满了个人奋斗的艰辛与辉煌,更深刻地烙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在晚清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以一介书生之躯,涉足商界,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晚年,刘鹗并未因岁月的沉淀而放慢脚步,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保护与传承之中。他深知,文化的根脉是民族之魂,于是在搜集整理古籍、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走访各地,搜集散佚的古籍善本,甚至不惜重金购回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只为让后人能够一窥往昔的辉煌与智慧。
同时,刘鹗还积极倡导教育改革,认为唯有教育才能真正唤醒民智,推动社会进步。他倡导新式教育,提倡科学精神,鼓励青年学子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他的努力下,多所新式学堂拔地而起,为培养新时代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刘鹗的一生并非全然坦途。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种种努力时常遭遇误解与阻挠,甚至一度身陷囹圄。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士”之精神——不仅要有经世致用之才,更要有心系家国天下的情怀。
最终,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刘鹗的名字与那些不朽的著作一同被后人铭记。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不断探索未知,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刘鹗这首《仙茅》,可以说是他心态的一个反映。
在《仙茅》的字里行间,刘鹗不仅以仙茅这一奇草为引,巧妙地勾勒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愿景,更深层次地,是他对世事纷扰的一种淡然与超脱。借仙茅之不凡,寓己之志趣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渴望在纷扰的红尘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
随着诗句的深入,仿佛能跟随刘鹗的脚步,穿越至那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只见仙茅丛生,熠熠生辉,每一株都承载着他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心灵得以真正的休憩与净化,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随风而去,只留下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然而,刘鹗并未完全沉浸在幻想之中,他深知“仙茅”虽美,却非轻易可得,正如人生中的理想与追求,往往需历经磨难与考验。于是,他笔锋一转,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那是对梦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是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希望与信念的勇气。
简单来说,《仙茅》不仅仅是对一株奇草的描绘,它更成为了刘鹗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是他对生命、理想、追求与超越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在诗的尾声,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低语,那是对自我超越的呼唤,也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励——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只要心怀信念,终能抵达心中的那片“仙茅”之地。
04
刘鹗这首借喻诗,道尽人间清雅理想,可是,在人生里如何能做到遗世独立?
在这首借喻诗中,清雅的理想如同林间清泉,澄澈而高远,引人向往。然而,于纷扰尘世中寻觅遗世独立之境,实非易事。或许,关键在于内心的修行与外界的和谐共生。
首先需有“心远地自偏”的超然心态。在繁忙与浮躁之中,学会适时抽离,让心灵得以栖息于一片净土。这不仅是对外界喧嚣的屏蔽,更是对自我灵魂的深度对话。通过阅读、冥想或是自然之旅,让心灵得以滋养,从而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一份宁静与淡然。
以“和光同尘”的智慧融入社会。遗世独立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也能理解并接纳世界的多元与复杂。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与包容,用理解与尊重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自己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促进和谐。
还有就是培养“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名与利往往成为束缚人心的枷锁。学会放下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富足与成长,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往往源自于精神的充实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是通往遗世独立之路的不竭动力。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视野,深化思考,使自己在思想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即使身处喧嚣,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宁静天空,活出那份清雅与超然。
这些都做到了,或许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步接近那份遗世独立的清雅理想,让心灵在尘世的喧嚣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05
就像诗中所说:“山林小草知何限?汝独神仙得所依。”
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这样在浊世中也能保持一份好心态!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