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倒退,脾气暴躁一点就着!竟然是孩子做了这样的事!

童训自有家人在 2024-11-28 17:24:34

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常能看到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沉浸在屏幕里的游戏、视频之中,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这本是科技带来便利与娱乐的体现,然而,当孩子长时间被手机“绑定”,对孩子心理会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家长一定要重视!

手机内容丰富多变,短视频几秒切换一个新奇画面,游戏关卡层层刺激,时刻吸引孩子眼球,牵动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处于这种强刺激环境下,孩子习惯了高频的信息切换节奏,再回归到学习、阅读等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任务时,就很难静下心来,注意力难以集中。

像写作业时,脑海总会不自觉浮现手机里的画面,没做几道题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玩一会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成绩也随之下滑,自己又因无法专注而懊恼焦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如今各类社交软件、网络游戏都具备社交互动功能,孩子在虚拟世界里能轻松结交 “好友”,畅聊互动。但长此以往,弊端尽显。孩子习惯了线上交流的快捷、随性,面对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时,就会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

比如在学校里,别的孩子在嬉笑玩耍,分享趣事,长期依赖手机社交的孩子却宁愿独自坐在角落刷手机,不知如何主动开口搭话、融入集体,渐渐被同学孤立,内心愈发孤独、自卑,觉得自己不被接纳,进而更加逃避现实社交,陷入恶性循环。

游戏中的输赢奖惩机制、视频平台的热门争议话题,都极易挑动孩子情绪神经。一旦在游戏里输了,或者看到网上负面评论,孩子容易情绪失控,大发脾气、摔打东西。

手机带来的即时满足感让他们习惯了“想要就要”,现实里遭遇挫折、等待延迟满足时,就难以忍受,脾气愈发暴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会因这频繁爆发的坏情绪变得紧张,孩子内心更觉委屈、愤懑,却又不知如何排解。

家长应该怎么做?

1.设定使用时间

家长需与孩子共同商定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借助手机自带“屏幕使用时间”功能或专门的管控软件,监督执行。比如约定每天只能玩1-2小时手机,时间一到自动锁屏,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逐步摆脱手机依赖。

2.丰富课余生活,转移注意力

依据孩子兴趣爱好,多安排户外活动,像骑自行车、登山、踢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让孩子感受自然、释放压力;鼓励参加兴趣班,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均可,培养专注特长技能,充实课余,减少对手机的惦记。

3.正面引导

家长每晚抽出固定时间,陪孩子聊天、玩桌游、共读一本书,在温馨互动里增进感情,引导孩子分享日常、倾诉烦恼;同时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频次,树立榜样,让孩子明白生活有诸多乐趣远超手机。

温馨提示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表现,一定要重视并采取行动。比如孩子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达到2小时甚至更久;对手机之外的活动不感兴趣,拒绝出门玩耍、不愿意社交;情绪波动大,容易哭闹、发脾气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疏导心理的儿童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和疏导,帮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

0 阅读:0

童训自有家人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