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娄滔,患渐冻症捐赠遗体,含泪口述遗言:当我从未来过

小光学长 2021-12-29 19:00:52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曾有病友这样描述过这个病:

每一个活着的日子里,身体控制权都在不断地被蚕食。

就像身体被冰雪冻住一般。

今天可能是手指,明天可能是手臂,随后蔓延到全身。

可能哪天醒来,就突然发现身体的某个部位失去了所有知觉。

是啊,这种病最大的特征,就是残忍。

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发病之后没有能对症的任何特效药,只能清醒的经历“逐渐冰冻”的过程。

所以大多数人都称这种病为渐冻症。

这种病发展到后期,全身只剩两个地方保持正常:

还能转动的眼球,以及完整的神智。

这意味着,活着的每一天,都在等待自己的葬礼。

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之后,关于“渐冻人”的遭遇,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他无疑是幸运的,21岁被医生以渐冻人之名判了“死刑”。

却身残志坚,在创造医学奇迹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娄滔,就没那么幸运了。

29岁那年,有着“北大最美女博士”之称的她含泪口述遗言:

“我自愿捐献我的遗体,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就当我从来没有来过。”

但很遗憾,她的遗愿永远地成为了遗憾。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北京大学的最美女博士娄滔,和她的生前故事与身后遗憾。

从小到大,她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女。

1988年,土家苗寨还是个缺路、缺医、缺教育的贫困县。

也是在这一年,伴随着嘹亮的啼哭,娄滔出生在湖北咸丰县深处的土家苗寨中。

和大多数深山中的小女孩不一样,娄滔从记事开始,对文字有着别样的痴迷。

她喜欢阅读,喜欢文字,喜欢追根溯源。

初一那年,娄滔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

众所周知,历史这门功课对孩子来说,一直是比较鸡肋的存在。

他们压根不知道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哪天哪年发生了什么故事,跟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关系。

也是因为这种不清楚的认知,娄滔大部分同学都对历史提不起兴趣。

说来也神奇,这门别人眼中“无聊”和“枯燥”的学科,对娄滔来说就是乐园。

在这个小姑娘的世界中,历史不只是一个个收集日期和事件的学科,而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娄滔开始尝试着靠近并掌握历史事件的核心。

依靠着事件的起源,做出关键性的分析和举证。

她就像一颗刚刚被埋进土壤中的种子,一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底蕴中汲取养分,一边在休眠中静静等待发芽。

因为对历史的喜爱,这个小女孩成为这个班中最受欢迎的“小小女神”。

老师们喜欢她,觉得她性格温润,天赋惊人,是个考名校的好苗子。

同学们也喜欢她,觉得娄滔学习好性格好,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每一个同学答疑解惑。

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会比别人看得更高和更远。”

初三那年,娄滔暗自给自己规划了一条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这个永远笑嘻嘻的小姑娘非常严肃地告诉爸妈:“我想上北大。”

一旁的父母对视了几秒,不约而同噗嗤笑出声来,嘴上说着让女儿加油,内心却在暗处泼了自己一盆冷水。

是啊,那可是北大,中国传统国立高等学府的继承者。

那是多少学子和家长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就自家老家这种教育程度,怎么能“高攀”的上。

事实证明,他们大错特错。

女儿娄滔不仅“高攀”上了北京大学,还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门面之一。

她的战绩有多辉煌?

本科期间门门成绩优秀,常年稳坐全系前三名的宝座。

长得漂亮,身材好,皮肤好,三观正,上进且努力。

娄滔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每一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对她赞不绝口。

本科结束之后,娄滔成为了那一年全系唯一一个被保送进北大历史学院的研究生。

读研期间,常年霸榜各种专业的考试,一等奖学金拿到手软。

研究生毕业之后,娄滔选择继续深造,主要攻读古埃及历史专业,并考取了博士一位。

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衣服从来都是干干净净散发着一股洗衣粉的香味,最爱吃的是甜食。

最大的梦想是站在讲台上,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

一岁到六岁是好孩子,六岁到十八岁是好学生,十八岁之后成为了历史圈黑马。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停下来过。

娄滔的人生,永远明确且笃定。

对待每一个目标,就像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那样拼尽全力。

她计划着等下一年的暑假,就带着爸爸妈妈周游世界,带着他们去看看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馈赠。

并不是所有的热血动漫,都拥有美好的结局。

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悄酝酿着。

我想要成为霍金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活着

2015年,27岁的娄滔开始觉察出不对劲。

往时的自己,浑身上下总有用不完的劲儿。

可以晚上挑灯夜读到深夜,次日清晨还能兴致勃勃地晨跑。

从研二开始,娄滔每天都会在学校操场上跑步。

她体能极好,400米一圈的跑道,她能一口气跑上十四五圈。

身体拉伸和平板支撑也不在话下,别人一分钟也坚持不了,她坚持上十分钟都没问题。

如今的她不仅久坐会觉得四肢僵硬,早上睡醒后还经常有浑身乏力的感觉。

当时的娄滔并没有多想,仅单纯地以为自己是工作太累了。

为了调整作息,恢复曾经的状态。

她在2015年暑假放下学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但她没想到的是,在家中的她状况越来越糟,即便什么都不做,依旧会感觉身体疲惫。

当时娄滔的妈妈还笑话自己的女儿,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每天赖在床上还嚷嚷着累。

当年十月,回到学校的娄滔发现,自己的身体好像出现了大问题。

先是一只脚没有办法踮起脚尖,后来直接失去了控制,就连自己的吞咽能力都受到了影响。

这回,全家彻底慌了。

从2015年的10月到2016年的1月,娄滔的父母陪着娄滔转遍了北京所有治疗疑难杂症的医院。

最后在三院和协和医院的会诊后,确定了病因。

娄滔患上了“渐冻症”,而且发作地相当迅速。

换而言之,就是没救了。

作为一个高材生,娄滔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病意味着什么。

她被父母押进了医院关禁闭,坐上了轮椅。

在就诊室外,听着父母和医生讨论着自己的病情,娄滔漫不经心地看着走廊尽头。

从难过到烦躁,从烦躁到平静,她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个旁观者。

掏出手机,她麻溜地和相恋多年的男友提了分手。

娄滔知道,如今她的情况,不适合谈恋爱。

尽管男友一再挽回,但她的态度却相当坚决。

我们必须分手,你我都知道渐冻症是什么病。

我会积极治疗,但是我不能拖累你,以后我们不要见面了,你也不用来探望我。

那年春节,娄滔唯一的愿望,就是父母和自己期盼奇迹发生。

同班同学一波波去看她,还未等同学们开口,娄滔反而安慰起大家:

“你们不要太难过,这个病已经是现实了,除了积极面对,没有别的选择。”

她相信自己可以像霍金老师一样,为科研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她总说: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并不可怕。

了解死亡、敬畏死亡,才能让每一个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和方向。

但随着病程的快速发展,这个永远乐观的姑娘,却逐渐成为了一名连翻身都做不到的危重病人。

她爱漂亮,最后却主动要求剪掉自己的心爱的长发。

她患病之后,病情反复不断,每天都被病痛折磨,精神状态也是时好时坏。

她很爱吃肉,好几次让我给她做汤喝,可是除了营养液,她什么都吃不了了。

她告诉我,她是不甘心的,好不容易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未来能从事感兴趣的工作,却在没有什么建树的时候被迫停止,她很遗憾。

——娄滔妈妈

不做任何治疗,自己会丧失身体的控制权,会死。

如果做治疗,医学史上并没有任何对症的特效药,也会死。

如果结局已经注定,那我不想把最后的时间耗在与疾病斗争上。

为了自己,娄滔终于自私了一回。

趁着能动,这个正值大好年华的姑娘,开始继续自己的历史研究。

含泪自述遗书:我自愿捐出遗体,就如我从没来过

她将医生多休息的嘱咐放在一旁,只要清醒的时候,她都会“听书”,“听资料”。

两根特制的不锈钢管,一面特制的笔记本电脑桌面,一台被固定在半空的笔记本。

这就是娄滔目光所及之处,所有能看到的东西。

世界名著,历史鉴赏,课程拓展。

她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和梦想。

说来也神奇,自打娄滔开始“听课”,她的状况突然变好了。

即便是被病痛折磨,但她短时间内坚持听完了60多部世界名著。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如今的娄滔正是站在讲台上绽放光芒的模样啊。

所有人满是心疼,却又无能为力。

2017年,娄滔的病程再次恶化了。

她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的状况,被医生推进了icu保命。

曾经那样鲜活的一条生命,终日躺在病床上,插满了各种维持生命体征的管子。

大多数时间,因为药物干预,娄滔一直在沉睡。

气管被切开的她,说话极其费力。

却竭尽全力说着同样的话:“一定要照顾好我的妈妈。”

2017年8月份,沉睡许久的娄滔久违地有了精神。

她求着身边的护士代笔,含泪口述,留下了一封遗书。

她说: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我将我的头部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能帮助其他因为“渐冻症”饱受折磨的人。

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器官,我全部捐给他人使用。

不要修坟,不要慰问金,不要给社会带来任何负担,就当我从来没有来过。

一份遗嘱,无数人泪目,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不舍。

娄滔照顾到了所有人的情绪和未来,唯独忘了自己。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她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身体一点点萎缩,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办法说出。

医生和护士要定时给她挪动十余次的身体,活动手脚,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皮肤的溃烂。

病床上的娄滔煎熬不已,她一遍遍用眼神示意所有人,这样的日子太痛苦,她想离开了。

这一幕,让病榻旁的亲人们心如刀绞。

看着女儿苦苦挣扎的模样,爸妈最终还是妥协了,办理了出院的手续。

那一刻,娄滔的眼神中满是解脱。

确诊“渐冻症”后的第350天,脱离了呼吸机“桎梏”的娄滔走了。

在历经各种治疗方式,病情反复波动后。

2018年1月5日凌晨,29岁的她在家中停止了呼吸。

她的爸爸妈妈说,弥留之际,明明不能出声,但女儿的眼里分明有着无奈和遗憾。

娄滔的父母遵循女儿早些日子留下的遗言,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但心里的天平,好像还是往自私那边倾斜了。

娄滔父亲将骨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随风撒入了江中。

另一部分,他和妻子一起撒进了一家三口老家的山头上。

这里,是一家三口最快乐,也是留下回忆最多的地方。

没有坟头,没有占用土地,也没有收取任何慰问金,一切都静悄悄的。

唯一可惜的是,娄滔去世前身体出现了众多感染,她所有的器官都受到了影响。

也直接导致她捐献遗体的遗愿无法达成。

她没能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成为拯救别人生命的人。

悲痛之余,娄滔的父母表示:

“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会代她完成无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愿望,代替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结语

北岛赵振开,有一手代表诗歌。

他以诗人的眼光,诠释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诗歌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死亡不是终篇,被遗忘才是。

至少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所有人都不会遗忘,有一个叫做娄滔的姑娘。

虽然重病,但至少在清醒的时候很认真,也很努力地向所有人告过别。

也曾经很真挚,也很努力地存在过。

这就够了。

0 阅读:22
小光学长

小光学长

一个热爱动漫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