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读《红楼梦》札记
俞润生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版本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体而言,可分为抄本和印本两类。抄本即署名脂砚斋的本子,俗称“脂本”,脂本中又有甲戌(1754)本、己卯(1759)本、蒙府本、戚本、甲辰(1784)本、己酉(1789)本、郑掁铎藏本、梦稿本等等;印本即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本一百二十回《新镌绣像红楼梦》,有程伟元、高鹗序,后称“程甲本”;几个月后(已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程氏又印一版,改动很大,后称“程乙本”。
近几十年来出版的《红楼梦》大多是程乙系统的校本,“文革”以后则大多采用庚辰本为底本,这就是冯其庸先生主持的从1975年开始的校订、注释《红楼梦》的工程。历时七年,他们的工程结果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人民文学岀版社1982年岀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
其实,不论抄本和印本,文字有异同,情节有繁简,各有特点,要想整齐划一,似乎很不容易。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程甲本《红楼梦》校注本,1994年王蒙先生评点的也是程甲本,即漓江岀版社出版的王蒙评点本《红楼梦》。
2014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郑立德先生辑校修注评本,又称“现代大众本”《红楼梦》。
读郑立德先生现代大众本,再读到郑立德先生撰写的几篇论文:一、《辑校评注现代大众版<红楼梦>之说明》(2011-01-23);二、《合校后的“贾政猜灯谜”》(2012年);三、《<红楼梦>的若干条回目需要修改》;四、《<红楼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对》(2015年10月);五、《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处理<红楼梦>的文字》(2015年8月);六、《<红楼梦>诸版本中的差错与缺陷举例》;七、《辑与版本统一》(2015年3月);八、《听写与<红楼梦>抄本、刻本》;九、《引文必须忠实于“本经原典”》。
郑先生以一人之力,从2011年开始,几度春秋,孜孜矻矻,弗计寒暑,穷首皓经,终于完成了这项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兹依次把阅读心得记录如下:
一、关于回目的修改
郑先生有一篇五千余字的论文专门谈回目修改的,题曰《<红楼梦>的若干条回目需要修改》,他指岀:“回目制作者思想意识不够先进,文字功底叫人不敢恭维,对正文的了解深度不够,甚至还有一些常识性的差错。”“还有一种缺陷,就是用“情”太滥”,并且列举37例,说明原有的回目要修改。
确实,立德先生用功极多于回目的修改,全书120回,经他修改的有71回,占59.1%;前80回改了39回,占原回目的48.7%;后40回改了30回,占原回目的80%。
立德先生的改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斟酌脂本和程本,改从某一种版本的。
如第三回,程本回目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脂本(庚辰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拋父进京都”;脂本甲戌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立德先生从甲戌本。这种情况很少,且郑立德先生没有说明,是我们从比较阅读中发现的。
(二)改了个别词,或改了一句话,保留一句话,维系原书面貌。如:
第十回原先的回目是“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立德先生改为“贾璜妇怕事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第三十回原先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立德先生改为“宝钗动怒机带双敲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第七十七回原先的回目是“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立德先生改为“俏丫鬟抱屈却尘缘 美优伶含怨归水月”。通过此三例,说明这种改动,仍维系原书面貌的状况。这种维系原书面的修改,约占71处的三分之一。
(三)另起炉灶,自拟回目,约三分之二,如:
第十七回原先的回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立德先生改为“贾宝玉展才题对额 林黛玉负气铰香囊”; 第十九回原先的回目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立德先生改为“谈去留婢女立规矩 逗笑乐呆兄说典故”; 第三十二回原先的回目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立德先生改为“宝玉动情衷肠吐露 金钏投井冤屈谁诉”;第三十四回原先的回目是“情中情因情感妹妺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立德先生改为“钗黛探伤各行其道 薛蟠受责一触即跳”; 第四十九回原先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立德先生改为“亲戚远来不亦乐乎 娇娃啖膻不亦奇乎”。 以上前八十回修改回目情况。
后四十回情况更是如此,如:
第八十三回原先的回目是“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立德先生改为“元妃染恙两府惊动 金桂撒泼宝钗吞声”; 第一○二回原先的回目是“宁国府骨肉病灾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 立德先生改为“宁国府惶恐说怪病 大观园认真捉邪魔”;第一一○回原先的回目是“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绌失人心”, 立德先生改为“福满寿终贾母归天 左支右绌凤姐受窘”; 第一二○回原先的回目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立德先生改为“四拜别父相随渺茫 一梦归结敷演荒唐”。
立德先生修改的回目是好不好,这要由读者评定。
值得提岀商榷的是:不论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不论是高鹗还是程伟元,他们连章回小说的回目都拟不好,怎么能写下皇皇巨著《红楼梦》?
章回小说的回目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犹如房屋结构的梁、柱,梁柱倾斜,大厦就会倾倒。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不错,回目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如果考虑到当代商业因素,更强调吸引眼球,便于推销,如有的岀版商径将《水浒》,改为《一群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按此逻辑,《西游记》则是《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三国演义》则是《三个男人和战争的故事》,那么,《红楼梦》就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这是当下网络流传的笑话。能这样改题吗?
不可否认,《红楼梦》的回目有讨论之处,我们建议是否可用“评注”的方式岀现,标明看法,注明岀处,以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
二、关于批语
郑先生为《红楼梦》所写的批语大约190条,前八十回138条,后四十回52条。这近二百条批语,上承脂砚,下启来者,文字长短不一,少则两三字,多则上百字;亦庄亦谐,风趣有致;中外书籍,随时摘引,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是自由阅读的“快餐”,可令人回味思考。难怪朱永奎先生在序二中说:“统观全书,夹注、夹评的文字与正文首尾和鸣,浑然一体;一时如惊涛裂岸,令人骇然;一时如清茗入口,沁人肺腑。网络上以及坊间流传的‘段子’,经过立德先生的改编,既贴合书中实际,又贴合大众口味,余音绕梁,曷有其绝!”
读他的批语会很自然地想到脂砚斋。例如甲戌本第三回有这样一则批语:
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梢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郑先生的批语中就有网络上以及坊间流传的“段子”,如:
姓尤叫尤氏,姓靳叫靳氏(近视),姓古叫古氏(股市),姓艾叫艾氏(碍事)。(第二回夹批)
兼美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然而,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现如今,女子地位大提高,潜能大开发。《红楼梦》中的女性,不管如何“兼美”,也难与现代的杰出女性媲美。请看现代杰出的女性:进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拿得起针线,扛得住大梁;杀得了木马,查得出异常;开得跑香车,买得起好房;办得了外交,干得了国防;上得了天空,入得了海洋;踢得飞足球,玩得转乒乓;赶得走二奶,打得过流氓!(第五回夹批)
英雄不看出处,流氓不看岁数。(第四十六回夹批)
想先辈贾演当年:苞米饭,野莱汤;老婆一个,孩子—帮。看后人贾珍今朝:香米饭,甲鱼汤;孩子一个,老娑一帮!(第六十三回夹批)
可见夏太监是个“老赖”。(第七十二回夹批)
王夫人下决心要在大观园里开展一场“扫黄打非”的专项行动。(第七十四回夹批)
说金钱是魔鬼,可多少人都在捞!说女人是祸水,可男人都想要!说天堂多么美,可没人想去报到!(第七十五回夹批)
男人姓张她姓王,叫张王氏;男人姓齐她姓马,叫齐马氏(骑马式);男人姓窦她姓牛,叫窦牛氏(斗牛士);男人姓郗她姓洪,叫郗洪氏(西红柿)。(第八十六回夹批)
“穿靴戴帽”是指官府衙役的统一着装。(第一百五回夹批)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儿女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那帮孙子们的!——贾政心声。(第一百六回夹批)
这些批语,确实,读之令人捧腹、喷饭。但是,也有很庄严的,如:
米芾是中国宋代大书法家,喜石,尤喜灵璧石。传说新婚之夜,其妻将传家宝“灵璧研山”相赠,至此方知其妻乃南唐后主李煜之五世孙,此石乃李煜之珍藏。/米芾字画超群,经同窗学友蔡京介绍面见宋徽宗。宋徽宗是北宋最有艺术气质的皇帝,他是瘦金体书法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位赏石大家。徽宗为使米芾能常侍左右,便召他为书画学博士。一日,米芾酒后与微宗论石,一时高兴便将“灵璧研山”取出让徽宗欣赏,徽宗观后爱不释手。米芾恐徽宗不还,遂装疯卖傻,哈哈大笑,从徽宗手中夺过抱在怀中。徽宗无奈,只好嘲笑他说:“活像个癫子!”以后米芾就经常在徽宗面前装癫,徽宗一提“灵璧研山”,他就疯癫更甚。/蔡京是北宋有名的奸臣,为讨徽宗欢心,对米芾威逼利诱,要他割爱,但米芾不为所动。蔡京遂设计挑唆徽宗以欺君之罪将米芾下狱,后又诬他谋反、罪当斩首。米芾之妻万般无奈,才捧着“灵璧研山” 直闯金殿,献给徽宗,米芾方逃过一劫。/在贾赦、贾雨村、石呆子的身上,不是可以看到宋徽宗、蔡京、米芾的影子么?米芾为石而癫,不就是个“石呆子”么?(第四十八回夹批)
恩格斯光《德国状况》中揭露了十八世纪德国统治阶级的烦恼,他指岀:“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岀。”(第五十三回夹批)
恩格斯指出,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换言之,在贵族家长的心目中,只有自家势力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荣华富贵才是人生的真谛。他们掌握着子女婚配的大权,奉行“强强联姻”的方针,决不会允许子女违背家庭的核心利益、只是由于爱情而步入婚姻的殿堂。因此,弱势如林黛玉,绝不可能成为贾政家的媳妇,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只能以失败告终。(第九十七回回末批)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写道:“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第六回夹批)
郑先生的批语总计190条,其中前八十回138条,后四十回52条,平均毎一回有一条半批语。这样的批语,和前辈比较,似乎是轮不上号的。但他在批语中引用和肯定了四位红学家。他们是陈其泰(1800—1864)、周汝昌(1918—2012),另两位是健在的红学家刘梦溪(1941—)和何永康(1943—)。红学百年史,郑先生心有所仪,所以笔下生情,在书中引其精华,予以褒扬。请看他对四位红学家观点的引叙:
陈其泰:焦大义仆,深忿其主行为,借端发作,将酒盖面,非真醉也。凤姐、秦氏隐事,从不实写一句,而读者有焦大之言在胸中,自然遏事如画矣。文心幻巧,意味深长。(第七回夹批)
周汝昌:“一千二百岁”仍是“十二”的倍数,“十二”乃全书之总脉。(第五十二回夹批)
刘梦溪:“‘你放心!’这比西方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万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你放心’,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终生誓言。”(第三十二回夹批)
何永康如此鉴定贾宝玉:他是一个带有纨绔气息的贵家公子,一个甘为女奴效劳的“仆人”;一个“无人敢管”的封建世家的命根子,一个“圈在家里”、“做不得主”的“囚徒”;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一个见了老子就失魂落魄的胆小的“耗子”;一个绝顶聪明的少年,一个啥也不懂的糊涂蛋;一个白眼向青天的狂人,一个自惭形秽的谦卑的人;一个飘然不羁的“庄子”,一个精明得能推荐王熙凤“治丧宁国府”的务实派;一个整日价痛骂“国贼、禄蠹”的儒学异端,一个对《四书》颇有好感的学童;一个“护法裙钗”的男子汉,一个跟薛蟠一起用歪诗作践“女儿”的无赖;一个爱情专一的“理想情人”,一个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摇摆分子”;一个一点刚性儿也没有的“面团儿”,一个面对“往死里打”的板子也不改初衷的硬汉;一个诗人,一个音乐、戏剧爱好者,一个“杂学旁搜”的人;一个多梦者,一个“无事忙”……人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将他描述,只好像仰望星空似的,并不细数星斗几多,只觉得“今夜星光灿烂”,一切皆意会于心也!(第三回夹批)
郑先生的批语中亦有可商榷之处,这里仅举两例:
七拐八拐,又拐到了皇帝头上。在鸳鸯这个丫环的心目中,九五至尊的皇帝很可能算不了什么。乾隆皇帝弘历在当皇子时受册封的爵位是和硕宝亲王,他若有幸能够看到鸳鸯丫环这一段终身不嫁的誓词,不知会作何联想?(第四十六回夹批)
郑先生此批语见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鸳鸯姑娘针对贾赦要纳她为妾而言的,既使“宝天壬、宝皇帝”,她也不从,郑先生遂有此论。然而,这与乾隆皇帝毫不相干,乾隆皇帝也看到这部《红楼梦》,他是这样说的:
《能静居笔记》:谒宋于庭丈(翔凤,1779-1860)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1635-1708)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曹实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鑰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云。”(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引)
编者按:《小说考证拾遗》所引《能静居笔记》一则,当亦赵烈文作,故暂附于此。宋翔凤卒干咸丰十年(1860);赵于咸丰六年(1856)七七月回籍后,至十年三月前,多居苏州。笔记称:“谒宋于庭丈于葑溪精合。”其事殆在此敦年间。
(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二册,第378~379页)
可见此事与乾隆无关,郑先生所言“不知会作何联想”,可能就无从谈起了。
再如对“赏”的剖析,似乎也有言无所适的感觉。请看郑先生的解说:
赏,可以联系到“小”、“口”,从而联系到珠子宝石;其下的“贝”字可以联系到“不见”;其上拆的“當”字可以联系到“当铺”;又可以联系到“偿还”;联系到贾宝玉后来出家为僧,“赏”还可以解释为“和尚的宝贝”。……测字之妙,一至于此!(第九十四回夹批)
按:这是郑先生的测字法。《说文解字》:“赏,赐有功也。从贝,尚声(书两切)。”《辞海》有“赏赐”、“欣赏”、“称扬”等释义,亦通“尚”,尊重之义,而不会释为“和尚的宝贝”。
关于批语还须有几句赘语。釆用“评点”的形式,是我国特有的小说鉴赏和研究模式。综观《红楼梦》评点的历史,有三位先生用力最勤。第一位是姚燮即大某山民(1805—1864),曾经把他的批语汇辑为《读红楼梦纲领》,民国期间用石印刊岀时更名为《红楼梦类索》。对他的批语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山民评无甚精义,惟年月岁时考证綦详。山民殆谱录家也。”第二位是王伯沆(1871—1944),他从1914年6月评点《红楼梦》,以后每读一遍评点一次,至1938年11月,历时25年,六次批注用不同的彩墨书写,一共为留下了一万二千余条评语。批注中的精辟见解屡屡可见。第三位是当代作家王蒙,漓江出版社岀版了他的评点本。郑先生已写有近两百条批语,有兴于评点,不妨继续,可能会有所突破。
三、关于词语及其他
郑先生对词语的校对花了惊人的时间和精力,他在《<红楼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对》论文中,从“音讹”、“形讹”、“前后不一”、“事理、情理、文理不通”、“病句”、“词义弄错”、“多字、缺字(不当省略)、颠倒字”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校改的必要性,是很有道理的,如第六十一回的“鸡蛋风波”中的“二千来个”鸡蛋,应是“二十来个”之误。
面对两百多年前的各种抄本,注意,不是作者亲笔的稿本,是不是有下列问题应于思考:
(一)抄本的行楷字不同于今天的印刷体,“水”旁的三点水和两点水,在旧式书写中是不易区分的,如“冽”与“洌”,甚至“己”、“已”“巳”,较真起来,可谓数不胜数。再加上异体字、通假字,可谓满目疮痍。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是近几十年提岀的,以当下的标准要求两百多年前的抄本是否合适,再说,即使今天,“的”、“地”、“得”在运用方面仍有可讨论之处,所以,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叹息“作茧自负”。
(三)关于翻译,更应考虑其时代性。如上世纪初,俄国“沙皇”,当年译作“札尔”; 果戈理译作“鄂戈理”,拜伦译作“裴伦”,雪莱译作“修黎”,普希金译作“普式庚”, 莱蒙托夫译作“来尔孟夫多”,等等。煤译作“石炭”;氧译作“氱”,等等,能说是前人不懂翻译吗?
(四)标点符号的规范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距《红楼梦》的抄本有两百多年。用标点符号规范化要求处理抄本文字,似乎也失之公正。
(五)关于引用。郑先生用2004年1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党校学术规范(试行)》(按:1983年国家标准局曾公布《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试行),并从1983年7月开始实行,1985年2月国家标准局又公布《连续岀版物著录规则》)要求《红楼梦》,似乎过于苛求古人了。确实,古人引用文献是很不规范的。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突然而至,作者没有注明源于《论语·子罕》篇。《三国演义》开篇“词曰:滾滾长江东逝水,……”并没有注明这是引用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更未注明这是《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做法是用“注释”说明,而不去改动正文。
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只是符号和程式,没有阶级性。但使用语言文字的人是有阶级性的,是有时代性的。那么,怎么阅读古籍呢?校刊,当然足是不可少的,但有没有必要改动原文呢?笔者的看法是有碍于阅读理解者且有所依据者则可改之;无碍阅读者姑且存之,并以“注释”说明之;无碍阅读而各种抄本有异文者,以“校记”说明之。这样,似乎既可保存原书的原生态面貌,有可展示校订者的发现。
四、关于版本
据郑先生辑校《红楼梦·后记》,他所参考的各种版本约23种,大体上是二十一世纪的印刷本。这说明“校订”工作在红学界已引起广泛的注意。
在版本研究中有一种“鲁壁古文”现象,我曾经撰文,题为《红学研究中的“鲁壁古文”现象》(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指岀: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 岀版《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136年以后,即1927年,胡适发现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手钞本(甲戌本)。从此,开始对程本《红楼梦》的怀疑,随着“己卯本”、“庚辰本”手钞本的出现,版本之学勃然兴起,真伪之争,沸沸扬扬,迄今为止,仍然“涛声依旧”。面对这种类似“孔壁古文”现象的《红楼梦》版本之争,红学界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对“脂本”即钞书系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作伪,态度很坚决;另一种是坚持“脂本”为真,程本为伪。这两派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热闹非凡。第三种态度是分析研究,不意气用事。著名学者吴组缃先生认为:“关于《红楼梦》成书的许多事情,我们所能知道的实在太少,也很不确切。例如原作在八十回后是否已经基本完成?又是怎样‘迷失无稿’的?现有的后四十回怎么来的?百二十回本跟八十回传抄本词句和内容的不同之处,是否全都出于续书作者的有意篡改?这样一些问题,总希望能搞清楚一些。”他列举“庚辰本”第六十三回和第六十五回两处文字,认为“像这样的修改,都深入到决定人物形象塑造的情节去取和意义掌握的问题”,应当具体分析,“若认定初稿才是本来面目,比经过修改的质量要高,不一定符合事实”。吴先生的这番话是1981年说的,但是,一直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
郑先生并没有以不同的版本为沟壑,相互排斥,相反,他是兼容并蓄,相互补充,如他在书首就采用1953年在山西发现的署乾隆四十九年(1784)“梦觉主人” 写的《<红楼梦>序》(俗称“甲辰本”),接着,又选用未署名的《<红楼梦>旨义》。
人民文学岀版社1982年岀版的红楼梦研究所整理的校注本《红楼梦》,就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底本若干缺文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缺文,则采用程甲本补配。
北京师大岀版社1987年岀版的校注本《红楼梦》、漓江岀版社1994年出版的王蒙评点的《红楼梦》和花城岀版社岀版的《红楼梦》,均以程甲本为底本的。
郑先生没有说明底本及其依据,把不同之处,汇为一体,这就不很妥当了。
有人以脂本为圭臬,指斥程本“肆意篡改”。 他们以为小说也和经籍一样,以古为尚,以古为“原貌”,他们忘记了艺术品和经籍不同,艺术品有一个雕凿过程,所以,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艺术品当以最后一稿存之。事实也是这样,唐代诗人贾岛“推敲” 的故事很耐人寻味,韩愈老先生认为“作‘敲’ 字佳矣”。 宋代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据《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所以,艺术品不能看所谓的原始面目,原生态不一定是成熟的艺术品。有的艺术家很强调这一点。郑板桥——这位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诗人、画家,在他的诗集编好以后,特地在《序》中说:“板桥诗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人,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可见古人未必就欢喜“托名翻板”之类的求“真”。所谓探求“真事隐”之类的东西,未必符合古人的创作原意。.
我冒昧建议郑先生标明以程本(甲本或乙本)为底本,参考脂系各本校定。凡有异文之处,用另一种字体排版,并在“校记”中加以说明。这样,既可保持原本风貌,又可把校订者的看法说清楚。一举两得,岂不快哉。不知郑先生以为然否?
最后,还应该强调的是:郑先生以一个人的精力,在古稀之年,孜孜矻矻,完成了皇皇巨著《红楼梦》辑校修注评的工程,实在是了不起,令人敬佩,这将有利于阅读和研究。朱永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给《红楼梦》文本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尚须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更期待方家指导和教诲。
2016年2月2日草
原刊于江苏红楼梦学会会刊《红楼文苑》2016年第1期(总第3期)
【内容提要】郑立德先生以一个人的精力,从2011年开始,几度春秋,孜孜矻矻,弗计寒暑,穷首皓经,在古稀之年,终于完成了皇皇巨著《红楼梦》辑校修注评的工程,2014年8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又称“现代大众本”《红楼梦》。本文从“回目的修改”、“批语”、“词语及其他”、“版本” 四个方面叙述了阅读心得,至于序言所说“给《红楼梦》文本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尚须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更待方家指导和教诲。
【关键词】郑立德 红楼梦 回目 批语 词语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