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爱学习怎么办,巧用奖励解决娃学习动机不足问题,建议收藏

敖爸聊教育 2020-01-24 00:17:47

引子

相信世上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够爱学习,能够通过学习改变人生命运。但总有这么一群孩子,面对家长使劲浑身解数的打骂压、或是各种讨好式的物质奖励,照样无动于衷,不爱学习就是不爱学习,一副你拿我没办法的架势。

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难道就真的找不到一条解决的路径了吗?这里先从一个故事讲起,这个故事其实也不新鲜了,但我们或许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迪。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如果用物质奖励会强化行为来解释上面这个小故事,好像很难解释得通。毕竟,孩子一开始可是什么钱都没有却玩得还很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大家却气得再也不想玩了!这的确是很不符合逻辑的一种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解释这种现象呢?

这里不能不提到两位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他们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对内在动机的阐释最为深入。

要问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出在哪?关键就在于内在动机的缺失上。

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在内,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即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如果这三种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就能促使孩子的内在动机的形成。

孩子不想学,等同于把接受信息的通道给关闭了,父母的苦口婆心教育自然不奏效。这就好比坐飞机时把手机调成了飞行模式,外部打再多电话它都进不来。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去打通接受外部信息的这个渠道,也就是说如何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才是我们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关键点。

内在动机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感知到,但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以男女恋爱为例,比如我们喜欢上了某位心仪的男孩或女孩,这就有了内在动机,你就会竭尽全力去追求;如果不喜欢对方,因为缺少内在动机,哪怕是在春节爸妈姨舅们热情地给你张罗着相亲,你可能都老大地不乐意,在心理上是抗拒的。这和爹妈硬逼着孩子去学习,而孩子就是不想学习的心理何其相似?

01

前面已经说了,每个人包括孩子在内,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求,也就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如果都能得到满足,会促使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反过来,若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

这里先从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的概念说起。什么是归属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能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这三个要素。归属感是人的首要目标。不管在你眼中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这三个要素,孩子反馈给你的不是抵触就是抗拒。

比如,让孩子参加钢琴兴趣班,哪怕孩子多有天赋,学琴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孩子在此时最需要的是得到来自父母的爱、尊重和接纳,而不是父母的求全责备,这才是孩子持续练琴的动力之一。

什么是自主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感到行为可由自己来决定。这是包括孩子在内的人的天性使然。

前一段时间,因为晚上要到外面聚餐,就想中午简单煮个水饺应付一下,征得女儿同意之后,就带她到超市买一包儿童水饺,儿童水饺有很多品种,我让她自己挑选一包,她在冷冻柜里翻啊翻,最后挑选了某种蔬菜口味的儿童水饺。因为是她自己挑选的水饺,她在那餐水饺吃得特别多,基本上都吃完了,而往常一模一样的水饺常常吃不上几口就吃不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包水饺是她自主挑选的,所以就吃得特别地爽,这是典型的孩子自主需要得到满足的体现。

什么是胜任感?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孩子觉得他能够做到。

比如我女儿在一年级的时候,在同龄小朋友大都看绘本、漫画、童话等各种拼音读物的时候,我女儿却已经拿起了不带拼音的、大部头的纯文学作品的书在看,而且是乐此不疲和达到痴迷的程度,这就源于我之前对她的几次有目的的引导。

简单步骤就是,我事先准备好了这些想要让孩子看的书,并且当着她的面看,这一举动吸引了她,她产生了好奇,也尝试着拿去翻阅,我看到之后,就故作惊讶的说:“哇,你还看得懂这书啊!这可是初中生才能看得懂的呢!你可能看不懂,还是看那些有拼音的书吧……”一下子吊起了女儿不服气的胃口,她竟然告诉我说:“我看得懂……”这就是孩子的胜任感心理在起作用。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的对路。当然,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家长自己要先对这类书籍感兴趣,就算不感兴趣,起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种热爱阅读这类型书籍的姿态,让孩子在阅读路上不孤单;二是和玩游戏通关升级一样,孩子也能够看得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使孩子感到自己有驾驭纯文学作品的能力。至少满足了以上两点,才能让孩子的阅读之路更加行稳致远。

02

很多家长为了促使孩子爱上学习,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但很多办法不是基于科学的教育规律来考虑,更多的是凭着一种想象和一点经验。比如时不时地盯着孩子学习、总拿别家孩子来和自己孩子对比、对孩子动不动就训斥威胁之类的等等,这些做法对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及胜任感等都是一个极大伤害,这又怎么可能调动起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呢?

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父母如果当场指出孩子的学习问题,固然他们也明白父母的批评是对的,但孩子在心理上往往不愿意痛快地接受,仿佛是被父母强迫改正似的,这其中原因就在于孩子在学习上缺少自主感和胜任感,情绪上的冲突在所难免。如果家长换一种方式,比如在言语和行动上能给孩子更多一些的自主感和胜任感等,相信孩子能够做得更好。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父母给孩子自主感,并非是对孩子的放任不管,更不是任由孩子胡来,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孩子有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感觉。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更加配合父母的教育。

总而言之,孩子是否能体会到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等对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至关重要。

因此,到了这里,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引子中那个故事背后的问题了。

孩子原来是为自己玩的,这体现了自主感。如果此时老人出来制止他们:“别吵了!赶快走!”孩子们很可能会心想“偏不走!你凭什么赶我们走啊!“,说不定他们会变本加厉玩得更疯狂了,这当然对老人不利,他想要一个安静环境的诉求并没有得到解决。

但老人很高明,他没有采用赶走孩子的硬办法,也没有采用一锤子买卖来“收买”孩子的做法,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巧妙采用了一种特殊方式的“奖励”孩子的办法,最终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当孩子一旦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奖励,内心部分心思就已开始逆转了,他们第二天来的目的就不是之前的自主感,而是为了拿到外部奖赏来嬉闹的,自主感大大减少,嬉闹再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变成为了再次得到老人奖励的某种表演而已,这时原本的内部动机就变成了外部动机。

自然,外部动机不可能持久,为别人表演就很累,而对方居然连续两天任意降低“奖励”,难怪孩子们最后要发怒了:“现在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以后再也不会来这个鬼地方为他玩了!哈哈,老人的真实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种效果要是能够迁移到孩子的教育上,无疑会成为那些正苦于孩子不学习的父母一针强心剂。

为什么现实中那么多的父母在对孩子给予各种奖励,意图促使孩子爱上学习,结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以下两个核心点问题:

一是奖励是否满足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

二是奖励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

在故事里,老人的奖励不仅没有提升孩子的内在动机,反而还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奖励是否一定会减弱内在动机呢?答案是有可能,但并不是绝对的。

因此,要阐明“奖励是否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是”和“否”的问题,而是要看“物质奖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如果奖励对孩子意味着家长的某种操控,比如奖励和”只要你……就会……“相伴相生的话,那孩子的自主感肯定要下降,的确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正是这样对孩子说:“只要你这次考试考了100分,就会得到一个某某某的奖励。”之类的许诺吗,这种奖励头几次或许有效果,但次数一多,就必定要失灵,因为这种奖励并没有达到提升孩子内在学习动机的目的。

03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家长怎么做能避开奖励的”陷阱“,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呢?

我们知道,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单纯的物质奖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不少的负面影响,谓之为“欲速则不达”。

如果物质奖励代表着某种荣誉或对孩子能力的肯定,即便是物质奖励,也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任何可以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要的奖励,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内在动机。下面介绍一些具体做法作为参考:

1、描述性的鼓励比笼统的、华而不实的表扬或奖励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即胜任感。

诸如对孩子说“不错!”或“很棒”之类的说法都属于笼统的表扬,很容易失效,培养的只是孩子的外在动机,更理想的方式是直接点出要具体表扬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2、尽量少用操控的语气对孩子下指令。

比如对孩子说“如果你……那么……”“只有……才……”之类的,这些话不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认可,相反还容易让孩子心生反感。

比如对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要是早点做完作业,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你自己就可把这省下的时间拿来安排……“ ,或者对孩子说:”……不到一个小时你就把作业完成了,你是怎么做到的?“这种不含操控性表达的语言让孩子一听,感到自己还有可以选择的余地,或是感到自己有胜任感(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作业),在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受,以后在行动上自然就会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效率。

3、当孩子能做到的时候,可用庆祝的方式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

比如对孩子说:“你这几次完成作业都又快又好,爸爸妈妈简直都不敢相信我的宝贝能做的这么好呢,这周六刚好有部新上映的动画片,为了庆祝一下,妈妈决定全家陪你一起去看这部动画片,你看怎么样?”家长这样做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表面上是为了庆祝,实为奖励,却给孩子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孩子以后也不会把自己好的表现和奖励直接挂起钩来,对奖励产生了依赖性。

4、当孩子对某项活动已经有了内在动机,不必刻意进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我女儿为什么能够每次坚持两三个小时的专注学习(小学二年级阶段),其实是非常偶然的一次发现。她看到书上一篇文章写着“小学生专注力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觉得很好奇,就问我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说是的,一般小学生能做到专注学习半小时就很了不起了,中途需要得到休息。我女儿听了,立马来了挑战欲望,说”我可不止半小时……“。

自那以后,她每次连续沉浸于学习中的时间基本上在两到三个小时,最后不得不强制规定中途要休息一下。在这当中,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奖励,因为这一方面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建议,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体现了自主感;一方面是孩子愿意去超越自己,比书上写的要做得更好,体现了一种胜任感。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帮孩子真正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04

孩子的良好学习动机来自于他自己的内在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学习上的需求,如果缺少这种学习需求,作为父母,就要通过一些教育和引导,来刺激、唤醒和强化孩子的内在学习需求。

但仅仅有学习需求还是不够的,这就好像人人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可如果没有外在动力,光想着改善生活,却没有外部的实质上的动力,这种需求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要消失。

对孩子而言,这些外部动力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营造出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也包括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内。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良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

二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实际上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书香门第家庭一般很少出纨绔子弟,就因为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父母影响。对普通人来说,父母其实不需要多高的要求,简单到你要孩子做到哪一点,你自己也努力去做好哪一点就可以了,哪怕就是装装样子也好过什么样子都不装。

比如,想让孩子读书,自己在孩子面前却从不看书,而是刷手机玩游戏,又怎能指望孩子热爱读书呢!如果你看的是很有品位的书,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一定被你“同化”了,也爱看有品位的书。

三是必要的奖励。

奖励孩子尤其是精神上的奖励是有必要的,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增。但家长切记不要随意奖励,特别是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上任何和学习有关的奖励条件。

四是要让孩子有一个温暖安全的学习环境。

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安全的学习环境,其实是在满足孩子的心理安全需求,尽量做到不过度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的孩子,反而能走得更远。

五是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家长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入手,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孩子自然会对学习产生进一步钻研的兴趣。

六是要确定适合孩子年龄的学习目标,不拔苗助长。

学习目标设置要合理,否则过高的学习目标,孩子努力半天得不到,会有一种学习上的受挫感,而产生放弃心理;过低的学习目标,孩子会不把学习当一回事,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05

孩子不爱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对孩子的成长无益。

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家长。因此,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没有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都难以改变孩子。要改变孩子不爱学习的现状,请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热爱学习的家长,这才是一条教育孩子的捷径之一。

0 阅读:9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