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专家鉴定出26年前发现两栖动物化石,确定是2.4亿年前砂行鲵

问号邱 2023-08-17 09:04:25

砂行鲵化石

澳大利亚一位退休的养鸡户,在90年代末首次发现了砂行鲵(Arenaerpeton supinatus)的化石。

26年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位退休养鸡户,发现了一具古代生物的化石。这是一个非凡的标本,它保存完好,头部和身体仍然相连。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这种2.4亿年前类似大鲵的生物。一些专家表示,这一发现可能改写澳大利亚两栖动物的进化理论。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米哈伊尔·米哈伊尔迪(Mihail Mihaildi)是在修复他位于悉尼以北约90分钟车程的乌米纳镇家中破碎的花园墙时,首次发现这具古代两栖动物化石。

当时,米哈伊尔购买了一块约1.5吨重的砂岩板,打算用来固定墙壁,但当他开始切开石头的外层时,他注意到里面嵌入了一些东西。

米哈伊尔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石,于是联系了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1997年,米哈伊尔给了博物馆这块自己发现的化石。

砂行鲵的模拟图

在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化石被放在一个控制温度的房间里展出。古生物学家拉克兰·哈特(Lachlan Hart)就是在那里第一次看到这块化石的存在。

拉克兰告诉BBC:“因为我痴迷于恐龙,所以12岁的我在1997年看到了展出的化石。25年后,它成为了我博士学位的一部分,这太不可思议了。”

拉克兰最终加入了一个研究澳大利亚三叠纪(大约2.5亿年前)的团队,并表示他的团队得到化石进行鉴定是“踩到狗屎运”。

拉克兰在大学新闻稿中谈到该团队最近发表在《古脊椎动物杂志》上的发现时说:“我们很少发现头部和身体仍然附着的骨骼,软组织保存下来的更为罕见。”

根据研究小组的分析,拉克兰和同事们确定,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大约有1.2米长,体型类似蝾螈或大鲵。他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砂行鲵,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沙子在爬行动物背上”。

砂行鲵化石

拉克兰说:“从表面上看,砂行鲵很像现代中国的大鲵,尤其是它的头部形状。然而,从肋骨的大小和化石上保存的软组织轮廓可以看出,它比其在世的后代要重得多。”

拉克兰还指出,砂行鲵也有一些非常粗糙的牙齿,包括它口腔顶部的一对尖牙。

研究人员说,在砂行鲵的时代,它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淡水河中。

拉克兰说:“这个化石是一组被称为坦诺脊椎动物(Temnospondyls)的已灭绝动物的独特例子,它们生活在恐龙时代之前和期间。”

坦诺脊椎动物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在地球5次大灭绝事件中有两次幸存下来,其中一次是6600万年前,一系列火山爆发导致70%至80%的恐龙灭亡。

拉克兰·哈特蹲在砂行鲵化石旁边

拉克兰表示:“最后一个坦诺脊椎动物是在砂行鲵时期1.2亿年后的澳大利亚,有些已经长到了巨大的规模。坦诺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跨越了两次大灭绝事件,因此这种体型增加的进化可能有助于它们的寿命。”

新南威尔士大学微生物、地球和环境科学学院(BEES)高级讲师、澳大利亚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马修·麦卡里(Matthew McCurry),他将这一发现描述为过去30年在新南威尔士州发现的最重要的化石之一,它代表了澳大利亚化石遗产的关键部分。

1 阅读:148

问号邱

简介:众生百态,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