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4亿人挑战中国,美企撤离,谁将成为新世界工厂?

春至秋香 2024-10-18 10:30:34

最近,一则关于印度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 7 月 16 日,一个仅招聘 600 人的岗位,居然吸引了 2.5 万人前来竞聘。应聘现场人头攒动,人们为了一个机会,挤得鞋掉衣破也在所不惜。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岗位的月薪仅有 2000 元人民币,就算加上足额的加班费,也不到 2700 元。在应聘者中,不乏高学历者,甚至有大学本科和商业管理硕士。这不禁让人深思,印度的就业状况究竟怎么了?说到印度,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邻国,也是美国的盟友,还被称为美国苹果手机全球第二生产工厂。印度领导人雄心勃勃,宣称要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印度有着与中国相差无几的庞大人口,GDP 也已进入全球前十,看起来似乎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它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我们先来看看印度的一些现实情况。就拿印度孟买机场的那次招聘来说,如此拥挤的应聘场面让世界舆论哗然。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印度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尽管有众多知名企业,如台湾富士康、韩国三星和现代、戴尔等在印度建设生产工厂,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团、阿达尼等公司也信心满满,但印度青年的失业率仍高达 40%左右。这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再来说说印度的营商环境。中国小米公司在印度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度经常乱罚款,让企业苦不堪言。而且,印度经常停电,这对于现代化工厂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印度的产业结构也存在问题。GDP 的构成结构不合理,政府政策偏颇,过于重视高科技企业,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均衡发展。在已经就业的人群中,接近 40%的印度人从事着收入不高的农业工作。

尽管印度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对就业率的提升作用却十分有限。而且,印度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能力并不强,想学美国走轻资产之路,承接周边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反观中国,我们走过了一条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起步,逐步迈向高科技产业的稳健发展道路。这一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韩国的发展经验也佐证了这一点。但印度却妄图实现跳跃式发展,这种急躁的心态可能会给其发展带来隐患。当然,印度也并非毫无优势。它拥有大量闲置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但问题是,印度人口的构成比例不合理,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无法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有力支持。而且,印度要想实现制造业的腾飞,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基础设施的薄弱就是一大障碍。网络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税收环境的恶劣也让企业望而却步,不规范的税收政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再看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我们以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吸引了大量外资。但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国,最吸引外资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国不会乱收税,还拥有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企业在中国建厂,无需四处寻找零件和原料,国内就能提供一切所需,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五险一金”等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好的福利,也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和稳定性。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逐渐增长的老年人口养老金,形成了稳定的消费能力,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那么,关于纽约时报所说的 40%的美企要从中国撤离迁往印度,这个数据真实吗?实际上,确实有部分美企调整了在中国的生产布局,但这主要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的打击和贸易限制所致。而且,很多在中国的美国工厂业务广泛,部分产品需要回流美国,为追求利润才选择了转移。但也有像英特尔和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留了下来。乐观估计,美企撤离中国的比例远低于 40%。那些选择印度的美企,一方面是因为印度距离中国较近,搬迁相对容易;另一方面是看到了印度庞大的人口可能带来的市场潜力。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根本目的的,如果印度的各种环境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它们很可能会再次转移,甚至返回中国。

印度要想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的崛起。而中国,也将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中,继续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

0 阅读:1

春至秋香

简介:欢迎老爷前来查阅!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