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福利:周末双休、8小时工作制、带薪拉屎”,在2025年的求职市场上,当你看到这则招聘标语的时候,不知道你作何感受?是不是有种想骂人的冲动,这是福利吗,这不应该是工作起码的执行标准吗?竟然被这公司恬不知耻的作为员工福利来标榜。讽刺的是这样的公司还不占少数,据深圳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超60%的企业将双休列为“独家福利”,而提供免费纸巾、24小时热水的公司竟然比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数量多出两倍。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法律赋予的休息权,会变成资本赏赐的“甜头”?
法律有“空间”
劳动法规定“每周至少休息1天”,就这短短的八个字,个人认为体现了两层意思,第一、国家并没有强制公司执行双休标准,但是至少要保障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第二、根据至少二字,国家是鼓励企业适当提高员工每周休息日的。然而绝大部分公司在现实中真正理解执行的却只有第一层意思,这也就给了老板们顺理成章执行单休的法律依据。
比如成都某互联网公司,直接就将996的工时标准写在招聘简章之中,这还算好的,至少明确告诉了求职者,如果你来应聘工作,那也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最可气的是,有的公司在招聘描述中说的是双休,而当你真正入职的时候,就变相以公司项目进度紧张为由,堂而皇之的将双休强制变成了单休。荒诞的是,如果劳动者因单休起诉企业时,法院竟以“未违反最低休息标准”驳回诉求,真是让人欲哭无泪,法律的本意不就是底线保护吗?怎么就沦为企业规避责任的工具了?
公司有“大饼”
某些公司除了在休息日的规定上钻法律的空子之外,更可耻的是画饼,通过给员工灌输不知疲倦,奋斗拼搏的思想,让员工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现在为公司的努力拼搏,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未来,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是不是都挺激动的。当然年轻人为了自己事业努力打拼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牺牲自己身体健康,牺牲自己休息权的代价来换取光明未来,未免这代价太大了吧。当你自己的生活已经完全被工作所占据的时候,那你所谓的未来到底是什么,这确实值得你好好想想了。
员工有“压力”
不仅如此,还有来自员工生存压力的无奈,房贷,车贷,小孩教育,生活的吃穿住行等等消费,这些可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还只是压力的一方面,而最大的精神压力,就是来自害怕失业,导致生活难以为继的恐惧。特别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失业就是灾难,所以在工作上容不得一点闪失。这也就使他们面对公司的一些不合法剥削时,毫无底气可言,就比如在保障自己休息权这方面,就被迫成为“自愿加班”的共谋。
制度和意识的“觉醒”
希望国家能够将双休明确写入劳动法之中,而且是强制企业双休,针对未按劳动法执行的企业,按营收比例罚款,根据情节严重情况不设金额上限。而且还可以仿照德国那样,针对公司要求加班的情况,必须上报相关的劳动管理部门备案,让每一次加班都留下不可篡改的痕迹,以便为以后追责维权的顺利执行做好证据准备。
当然企业也要有尊重员工休息权的意识,说到底老板们也是希望通过员工超长的工作时间,能够产生出额外的剩余价值。但是大家都知道提高工作效率才是关键,当员工本应该休息的时候,却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坚持工作,这效率肯定就是不高的,而且还可能因为精神不集中出现工作失误,导致公司更大的损失,这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员工自己,也要有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该下班休息的时候,就不要被工作牵着走,要有一定边界感,要明白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不要本末倒置,拒绝将工作“忙碌”视为光荣勋章,比如在德国“离线权”的实践就表明,下班后拒回消息不是懈怠,而是对生命主权的宣示。
双休不是恩惠,而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温度,劳动者们每一次对双休的坚持,也是对人性尊严的赎回,休息权本就不是资本博弈的筹码,它是文明社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