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婆婆家回来的路上,我头疼地揉了揉太阳穴。车窗外的霓虹灯像是没睡醒的眼睛,晃晃悠悠地闪着光。我踩着油门,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小家,离那场家庭饭局越远越好。
“怎么了?”坐在副驾的小陈——我的丈夫,抬头看了我一眼,声音低得像是怕惊扰什么。他大概也觉得,今晚的气氛不太对劲。
“没事,就是有点累。”我笑了笑,眼角余光扫过他微蹙的眉头,心里轻轻叹了一口气。这样的对话,我们已经进行过太多次了。
婆婆提议AA制是在上个月的家庭聚会时。
那天,小叔子一家刚从外地回来,婆婆乐呵呵地张罗着让我们周末一起吃饭。我欣然应下,想着一家人团聚,总归是热闹的。没想到,饭局还没开始,婆婆便笑眯眯地说:“以后我们家吃饭,大家都AA吧,谁也别占谁的便宜,公平。”
她说这话时,我还在泡茶,手一抖,热水差点溅了出来。我愣了一下,抬起头看向婆婆,她脸上的笑容和蔼而坚定。
“妈,这么多年聚餐,不都是我们儿女孝敬您吗?”我试探着问。
婆婆摆摆手:“哎,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压力大,我们老的也不能总添麻烦。AA制多好,大家都轻松。”
小叔子在一旁笑着附和:“对对,妈说得对,现在讲究平等,AA挺好。”
小陈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看手机。我心里有些说不上来的滋味,但想着婆婆也是为我们着想,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没想到,这个“AA制”的后果,来得比我想象中更快。
这周末的饭局,婆婆把场地定在了一家高档餐厅。
餐厅环境不错,服务生的笑容也很职业,但菜单上的价格让我暗暗倒吸了一口气。小叔子一家三口到得很晚,抱着刚满两岁的侄子,一边道歉一边笑嘻嘻地坐下。
一顿饭下来,小侄子哭了两次,翻了三个盘子。小叔子和小婶子一直在劝孩子吃饭,弄得满桌狼藉。婆婆倒是高兴,时不时夹着菜往侄子碗里送,还夸侄子“可爱得不得了”。
我默默低头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菜,几乎没动几筷子。
饭后结账时,服务员递上一张账单,清晰地写着:“总计700元。”
婆婆笑着说:“AA嘛,咱们一人一半,350。”
我愣了一下,看着小叔子一家三口,再看看我们两个人,忍不住开口:“妈,您看,这三个人吃350,那我们两个人……”
“你们就当是多孝敬点长辈嘛,反正一家人不计较这些。”婆婆笑着打断我。
我转头看向小陈,他低着头掏出手机,熟练地扫码付款,一句话也没说。
回家的路上,我终于没忍住,问了小陈:“你觉得这样合理吗?”
他沉默了片刻才回我:“不就是几十块钱的事吗,为了这个跟妈闹,没必要吧?”
“你真觉得这是钱的事?”我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但很快又压了下去,“我不是计较那几十块钱,而是觉得,这种方式让我心里不舒服。AA制是婆婆提的,但这顿饭的分摊方式,算公平吗?”
“唉,你别太较真了。”他叹了口气,“一家人嘛,别那么计较。”
我沉默了,心里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一家人,真的就可以不计较吗?
婆婆的“AA制”,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我们这个家庭的关系。
其实,我并不反对AA制,但前提是彼此的付出和享受都相对对等,至少要让人心里觉得平衡。而今天的饭局,明明是婆婆提议的,小叔子一家吃得最多,我们两个人却要承担一半的费用。所谓的AA,似乎成了一种变相的不公平。
我知道,小叔子一家向来被婆婆偏爱。婆婆总说他在外地工作辛苦,回来一趟不容易,所以凡事都尽量照顾。我不嫉妒,但也不想让这种偏爱,成为理所当然。
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最怕的不是“付出”,而是“被忽视”。
如果我的付出被视作天经地义,而另一些人却可以享受特殊待遇,那么这种关系,迟早会变得不平衡。
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写到最后,突然想起了一句话:
“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婆婆的AA制,也许是出于好意,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平等”背后,实际上暗藏着偏心和不公平。而我的沉默和小陈的妥协,可能会让这种不公平愈演愈烈。
我知道,这并不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我们夫妻之间、甚至整个家庭关系中的一个缩影。与其继续忍受,不如试着沟通,哪怕不能改变什么,至少也要让对方知道我的感受。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被教导要包容和退让,但其实,适当的表达和争取同样重要。
如果你也曾在家庭中感受到类似的不平等,请别让委屈成为习惯。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愿我们都能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