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学者儒学对话:可用孔子哲学思想解决现代问题

华舆 2024-11-08 15:11:08

“在我看来,孔子的哲学思想不仅回答了共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解决现代的、个性的问题。”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副教授安东尼奥·弗洛伦蒂诺·内托(Antonio Florentino Neto)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巴西儒学对话”专题研讨会上如是说。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图片来自中新网)

今年是中国与巴西建交50周年。“在这50年的交往中,两国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国民众的心灵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谢飞在致开幕辞时表示,通过对儒学的交流与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伦理观和社会理想,从而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推动中巴文明的互鉴与发展。

弗洛伦蒂诺以《为什么在今天的巴西需要读孔子?》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认为,哲学并不是一所“思想博物馆”,也不是古老思想的集合,而是每一个时代中活灵活现的、鲜活的思想。“我们所学习的前人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对当今时代的一种反思和思考。有些共性的问题是在各个时代都存在的,但有些问题是某一时代所特有的。在我看来,孔子的哲学思想不仅回答了共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解决现代的、个性的问题。”他说。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高海波在谈中国哲学时,引述了冯友兰的观点:“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底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被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合一是中国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Giorgio Sinedino)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颜巧容则将关注点放在儒家经典、儒学术语的诠释和翻译展开。沈友友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古籍和文化,他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等多本带有详细阐释的译作。他表示,翻译应该补充对古代读者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论语》背后有成语和典故,在翻译时,应该做一些相关知识的补充,把其中的道理解释清楚。”他举例。

颜巧容则以“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不同译法,谈到了中国哲学术语的三个发展特征:历史流变性,即从三皇五帝到先秦六经奠定了中国哲学术语的源头,但多数术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诠释性,中国哲学多以创造性阐释元典为主,注本盛出,原创著作较少;动态语境性,术语含义随社会历史语境变化而演变,但多数情况下仅是其用法和应用范围的调整。因此,她总结,在翻译儒学术语时,要“追根溯源,译出核心意”,要“溯流寻变,译出历史义”,还要“问‘境’,译出语用义”。

此次“中国-巴西儒学对话”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葡文版翻译与传播课题组发起。同时身为课题组负责人的颜巧容表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儒学的智慧在巴西广泛传播,促进当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更加坚实的桥梁”。(完)

来源:南美侨报网

0 阅读: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