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峁遗址发现了彩陶,发现先夏的河南中原龙山文化的黑陶?

朴木说过去 2024-08-04 11:40:50

二里头遗址测定的碳十四绝对年代上限是不早于公元前1880年,在商朝始年(公元前1600年)已经得到文献和殷墟考古二重证据支撑的前提下,二里头遗址显然只能是夏朝中晚期遗存。但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的建立时间定为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生存年代正是公元前1953年前后。所以,二里头遗址非禹、启时的夏朝。

石峁遗址主体为距今4000多年的石砌城址。这些陶器均为明器,火候较低,部分陶器器表存在涂抹红彩现象,体现了“生死之别”的观念。

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据碳十四测定,遗址年代在距今约4000至4400之间,是目前河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龙山时期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因此禹州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瓦店遗址可能就是古阳翟,该遗址年代为距今4200—3800年,和叶县余庄遗址有两百年的共存期。

豫东地区龙山文化年代大约在距今4600至4000年间。

所谓龙山文化,其实是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这支文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被确认,其代表性遗址有永城造律台、王油坊,商丘坞墙等,通常被称为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沿面带槽的深腹罐是造律台文化最核心的文化因素,也是其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夏邑清凉山遗址沿面带槽的深腹罐比例是98%。因此,从当前材料来看,新砦文化的深腹罐主要来源于造律台文化是毋庸置疑的。

夏邑清凉山遗址的鼎大部分为深腹罐形,鼎足有扁三角形、乳头形和“Y”字形等,扁三角形足居多。有罐、碗、瓮和陶网坠、陶纺轮、石斧、骨锥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蛙壳、兽骨,还发现了人们住房的房基和烧制陶器的小陶窑。而1988年考古发掘出的诸如石镰、石斧、陶网坠、陶纺轮等文物,其考古研究价值要高于其艺术价值。

在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下,新砦文化的深腹罐和侧装三角形扁足鼎应主要来源于造律台文化。再结合如折壁器盖、子母口鼎、瓦足盘、大圈足盘、大平底盆、甗等近八成的器物类型都来源于造律台文化的情况来看,造律台文化为新砦文化主要源头的证据还是比较充分的。

从统计可以看出,在造律台文化各遗址中,侧装三角形扁足鼎的数量多、比重大,而且从早到晚一直延续,是造律台文化的核心文化因素之一。

代表性遗址有河南柘城山台寺、永城王油坊、夏邑清凉山、杞县鹿台岗和安徽宿州芦城孜等。因中美考古队在柘城山台寺的大规模发掘,又被称为“山台寺类型”。山台寺遗址位于柘城县郊的李庄村北,又称“李庄遗址”。

在商丘山台寺遗址内发现一个祭祀坑,属当地龙山文化晚期五段。坑长、宽各3米多,深0.8米,坑内有互相叠压的9具牛骨架,还有1个鹿的上颌骨。龙山文化遗址里面,实际上在早于山台寺遗址的平粮台遗址中已经发现用牛祭祀的现象,在豫东发展出来由山台寺可以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龙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在豫东、鲁西这一范围内,目前所知道的用整头牛来祭祀的区域恰恰就是先商文化的区域,如平粮台、景阳冈遗址等。把犬作为最重要的祭牲,反映的恰恰是东夷人的习俗。

1995至1997年开展的山台寺发掘中,发现的龙山文化遗迹包含夯土、台基、房基、栅栏、水井、祭祀牛坑、窑址、灰坑、灶址和墓葬等,出土数以万计的陶器和陶器残片,器类有鼎、甗、甑和深腹罐等炊器,盆、瓮、大口罐、碗、杯等盛贮器和食器。

种种考古迹象似乎都在表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大禹所带领的夏族群,在“避”水,从豫东迁豫中,再到豫西创造广域王权,才是夏朝最终建立的基本脉络。

众所周知,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生的大洪水为千年不遇的特大灾害,豫西甚至更远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的洪水无一例外都会下泄到豫东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豫东的夏族群不得不向地势较高的豫中崇山一带迁移发展。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中原地区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和禹州瓦店3处遗址是王湾三期文化最典型的遗址,但其深腹罐的口沿沿面均未见有沟槽。新砦遗址第一期遗存虽然也属于王湾三期文化,但沿面带槽深腹罐的比例也不高。

面对豫东夏族群的迁徙,原本生活在豫中的土著—王湾三期文化族群和平接纳了这个外来户。造律台夏族文化定居豫中后,与王湾三期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和平共处的文化面貌,造律台文化最终演进为新砦文化。

不过,在大洪水退去,豫西洛阳盆地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时,新砦文化却突然向周边扩散,汝河流域的临汝煤山遗址、新郑人和寨遗址、郑州东赵遗址均发现了新砦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冲突加剧的痕迹,在“反噬”掉王湾三期文化后,新砦文化最终在豫西形成了二里头文化。

河南郑州新砦遗址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接王湾三期文化,下接二里头文化,正好填补了夏朝的百年历史空白。

新砦文化的大洪水痕迹以及与二里头文化的前后继承关系已经足以证明,新砦文化就是大禹的夏早期文化。而新砦文化却与豫东的造律台文化一脉相承,与王湾三期文化并非同一群体创造,属于“外来户”。

更奇怪的是,按照新石器时代河南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也叫河南龙山文化)这个发展脉络,在王湾三期文化结束之后,继起的应该就是二里头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承接中原龙山文化,又名河南龙山文化,它的分布地点在豫中、豫西一带,是典型的“土著”居民。

但考古却发现,王湾三期和二里头居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创造的文化,二里头文化似乎是突然出现在豫西的,他们二者之间依然缺失前后衔接。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豫中的郑州新密市新砦村发现了一处全新的文化遗存,命名为新砦文化。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最终证实: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直接来源,并具备了王湾三期文化的某些特征。

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大型宫殿群、手工业作坊、绿松石龙形器以及金字塔式聚落整体结构,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一个王朝都城的宏大面貌。

二里头文化西至陕西华县,南抵长江北岸。

从时间上讲,二里头文化之后是二里岗早商文化,体现了夏商朝代更替。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这在考古学界已成为共识。

二里头文化以伊洛郑州地区夏时期的鼎、甗等器物建立起来类型学的标尺。

以鼎、斝(鬲)、鬶等三足器和黑灰陶为代表的龙山时代诸文化,实际是当时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主体文化,形成多个区域中心和区域文明社会,但终以中原实力最强。这时,中原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正对应尧舜禹时代和夏代早期。

属早期夏文化的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有青铜容器残片发现,表明具有铸造铜鼎的可能性,但很难设想会铸造出威震天下的九鼎,而二里头文化已经发现真正的铜鼎。

中原地区到约公元前18世纪以后的二里头文化达到唯我独尊、影响天下的局面,而那应该已经是晚期夏文化阶段了。

迈入龙山时代的具体时间,总体大致在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至公元前2千纪之初。

王湾三期文化对石家河文化、老虎山文化对陶寺文化的大规模代替,只能是激烈战争行为的后果,分别和传说中的禹征三苗、稷放丹朱事件,存在很好的吻合关系。

追根溯源,二里头来自哪里,主源于新砦文化,次源于王湾三期文化。

新砦文化,80%的因素来源于豫东的造律台文化,约18%的因素来源于的王湾三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又叫王油坊文化,河南省永城县。是豫东的最东端了。妥妥的大汶口文化,自然演变为河南龙山文化。

在舜之后裔所居陈地淮阳发现的平粮台城址,其建筑技术先进、形制规整、布局严谨,反映社会有很高的发展水平。属于造律台文化的平粮台古城位于河南淮阳城东南。平粮台古城功能完备,是龙山时代一处典型的军事化城堡。南城门位于南城墙正中,南门门道下方挖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沟底铺一条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水管道,管道排放为倒“品”字形。每节陶水管均小口朝南,套入到另一节水管的大口内,节节相扣。整个管道北端稍高于南端,宜于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围填土并杂以料疆石块,其上再铺以厚土,作为路面。

造律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政府南侧。上部为商代文化堆积。下部为龙山文化堆积,陶器多为泥质灰陶,也有少量泥质黑陶、褐陶和红陶,夹砂陶较少。

造律台文化于柘城山台寺和宿州芦城孜龙山的典型遗存。

造律台文化是一个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融合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因素及少量的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因素形成。

0 阅读:3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