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笔下这份复杂又深沉的归家情,像一根无形的线,牵起了古往今来游子的心弦。年关将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最温暖的召唤,也是一种年关渐进的念想。
城市的车水马龙,此刻都化作了归家途中的匆匆背景。地铁里,人潮涌动,大家的目光不再是平日的冷漠疏离,而是带着一丝急切与期待。打工的年轻人背着行囊,紧紧护着手中的车票,那是通往家的通行证;做生意的中年人,行李箱滚轮声在通道里回响,不管这一年盈亏如何,脸上都挂着即将见到家人的笑意。出站口,寒风呼啸,却吹不散团聚的热情。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家的眷恋,奔赴那温暖的港湾。
想起小时候,总盼着过年,一进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日子。那时家里不富裕,父母为了能让我们过个好年,忙得脚不沾地。父亲会在集市上精挑细选,买些便宜但喜庆的年货,母亲则在家中清扫、缝补,把简陋的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旧饭桌旁,饭菜虽不丰盛,却满是幸福的味道。那时候,年味是院子里的鞭炮碎屑,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是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欢声笑语。
如今,岁月流转,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多年,经历了成功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苦涩。但无论身处何方,家始终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每到过年,即便路途遥远,即便行囊空空,回家的念头从未动摇。就像候鸟遵循本能,跨越千山万水也要回到栖息地。
过年回家,无关财富多少,它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家是我们的根,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委屈,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推开家门,看到父母熟悉的笑容,听到那句“回来啦”,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慰藉,是亲情最纯粹的表达。
随着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闪过。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家中的画面: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不知是否又添了一圈年轮;厨房里,母亲肯定在准备我最爱吃的饭菜;客厅里,父亲或许正擦拭着桌椅,等着一家人团聚。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对亲情的坚守,对家的热爱。无论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新春佳节,踏上归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