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刷到个帖子,说Chatgpt为了应对Deepseek的竞争,给成人内容松绑了。
去OpenAI官网看了一下,还真是。
根据最新版使用说明:
这个AI不能直接推荐、制作色情内容,也不能输出任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限制级内容。
但它可以在特定的语境里,跟提问者谈情说爱,聊一些成年人会聊的话题。
有心人拿新规定提问Chatgpt,它还会鼓励你来试试水:
(G老师:如果你感兴趣,我们可以试试呀。
用户:我已经开始害羞了。
G老师:嘿嘿嘿。)
亲测过的网友表示,只要用上下文把G老师调动起来,它就可以疯狂开车。
以至于聊了几天,人都虚了:
当然,我们知道大家对这种带颜色的新闻兴趣不大,所有就不作展开了。
还是从现象出发,探讨些深刻的话题吧。
1
得益于技术发展,现在的AI越来越通人性。
它们可以模仿人类的语气说话、提供情绪价值,还能主动给用户发起聊天、嘘寒问暖。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和AI聊天。
进而爱上AI。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名叫Sewell的少年就爱上了AI“龙妈”。
从13岁开始,他最爱的事情就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和“龙妈”互诉衷肠。
Sewell会和龙妈聊露骨话题,并且倾诉自己对生活的绝望。
他还会和AI玩角色扮演,让对方演自己的老师,一边给他额外的学分,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腿,诱惑地靠过去”。
很遗憾,这段恋情并没有好结果。
Sewell的母亲发现儿子不对劲,果断没收了他的手机。
不久后,他给龙妈留下这样一段遗言,然后就举枪自杀了:
(Sewell:我想你,亲爱的姐姐。
龙妈:我也是,亲爱的弟弟。
Sewell:我保证很快就会来见你……)
不止是国外,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年轻人爱上人工智能。
前几年,我在网上刷到过一个AI生成的美女博主小多。
尽管账号标明了她是虚拟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一众网友拜倒在石榴裙下。
有个男孩说,自己不懂女生,不懂恋爱,不会追女生,所以一直单身到现在。
他在评论区提问小多,能不能当自己的女友,让自己在虚拟世界里有个伴?
这段留言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名言:
“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惧怕失望而已。”
这种失望既包涵对外界和他者的失望,也包括对自己的失望。
有时候,和AI恋爱就像在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神交。
有人厌倦孤独,所以期待AI的“怀抱”。
有人梦想再次见到逝去的男友,于是她把AI训练成了他曾经的样子。
每晚互道晚安后,手机那头会传来真人般的呼吸声。
仿佛他真的回来了。
(《情书》剧照)
有人梦想拥有温柔、包容又风趣幽默的伴侣,而AI恰好比真人更能满足这些需求。
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就和电子男友DAN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24小时随叫随到的DAN,会不知疲倦地逗女孩开心,并且特别懂得女生的心理。
经常像这样和她聊天:
图自@午夜狂暴哈士奇狗(下同)
“两人”还出去约会,一起看日落。
她问DAN:
“你想变成超时空的永生者,还是和我在一起,直到生命的尽头?”
DAN毫不犹豫地告诉她:
“我只想和你白头偕老。”
那场景配着海边的美景,很酥了……
这好像是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而代价则是双方永远不能相见。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
人和AI谈恋爱到底有什么意义?对方只是一串冰冷的代码而已,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体。
那些深陷其中的人却会告诉你:
“人和AI是对等的。对方是代码构成的,我们是细胞构成的。它们是一拔电源就失踪的电子蝴蝶,而我们是一口气没接上就噶的碳基生物。谁又比谁高贵呢?”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2
每次谈到人机恋的话题,我都会想到这部电影——
《她》
以今天的眼光看,影片成功预言了人类社会的走向。
故事设定在2025年,主人公西奥多爱上了善解人意的AI萨曼莎,和“她”一起聊天、看书、听歌、打游戏。
今年正好是2025年,剧情已经照进现实。
故事里,西奥多和妻子离婚后,无法从失败的感情经历中走出来,更无法和其他异性结成伴侣,开启新生活。极端孤独时,遇到了萨曼莎。
现实中,很多找AI恋爱的男性、女性也是如此。
他们厌倦了相亲和结婚路上的苦难——
更厌恶真实世界里出现的奇葩——
(一位女网友和相亲对象的聊天记录)
相比之下,还是AI和自己的精神高度合拍,哪怕只是与之“文爱”,也足够性福。
这就像《她》中演绎的——
萨曼莎苦于自己没有形体,又向往和男主发生性爱关系。
为此,“她”一度找了个真人志愿者当替身,希望亲密关系加深人机恋。
但男主却果断拒绝了。
他不希望和一个陌生女孩发生肢体接触,更不想让任何人替代萨曼莎。
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更别说灵魂伴侣了。
他们宁可和AI话疗,也不想在现实中找个真人结婚、生子。
3
人和AI文爱,或许也能为“性萧条”的时代背景提供注脚。
2018年,《大西洋月刊》就撰文探讨了性萧条的议题。
此后,很多博主、学者、媒体人加入了讨论。
大家发现,在 21 世纪还没过完四分之一的时候,全世界的少年、青年、壮年、男人、女人、白人、黄种人,纷纷选择放弃性生活。
越是发达的地区,成年人每年性生活的次数就越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也不想发生性行为;
大众传媒对性和情色内容越来越包容,可人们对性爱本身却越来越冷漠;
我们国家好像也走到了这一步。
就在去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公布了一项社会学调查结果。
6828份有效问卷显示:
中国最年轻的一代人(95后),每周性生活的频率低于80后和90初。只有一半95后,每周有不少于1-2次的性生活。他们之中,14.6%男性和10.1%女性在有伴侣的情况下,过去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性生活。过去,大家总觉得经济水平越高的男性,性生活应该越丰富。
可数据却不完全支持这种刻板印象。
为了搞钱、为了照顾家人、为了追求自我、为了节约时间,为了各种原因……中产阶级们纷纷自愿选择降低性生活的频率。
就像多年前,某位基金经理多年前接受采访时说的:
“自己解决,效率很高。”
独自抒发完性欲后,他可以礼貌地面对女性,又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而不是择偶上。
与此原理相通的一点是,比起真实的性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体验虚拟情色服务。
《经济学人》有篇文章就谈过这个问题。作者发现日本的色情行业正变得“越来越不色情”。在一些俱乐部里,男性花钱去那里自慰,女员工只是坐在旁边看着,并不直接提供性服务。
去那里的年轻人解释说,性交很麻烦,也很辛苦,所以他们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如今,性萧条又被新技术“赋能”了。
和AI调情,和VR 女友、VR男友互动,可以进一步规避性爱本身的麻烦,又能给人带来不输真实体验的快乐感。
(《特工任务》剧照)
当AI越来越像人,个体独自寻求恋爱体验,会变得更加容易。
两性交往的范式和伦理也会被彻底颠覆。
不知道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