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引言】——
以前西方媒体总说,美国的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空军战斗力很强。
可是,这段时间美国吃了个闷亏,当地时间12月21日,美军在与胡塞武装作战的过程之中,有一架F-18EF战斗机被击落。
要知道,这架飞机造价不菲,这一下至少损失一亿美金。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件回顾:红海上空的惊天乌龙
2024年12月21日,这本该是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正常执行任务的一天,但是发生了一场意外。
红海上空传来噩耗,美军最先进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被“击落”。
不过,这次“敌袭”不是来自胡塞武装的导弹,而是来自自家的导弹巡洋舰,葛底斯堡号(CG—64)。
当时,这架战斗机正在执行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精确打击任务,目标是位于萨那的导弹储存库和指挥控制设施。
就在任务过程中,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的葛底斯堡号突然向战斗机开火,一枚防空导弹精准命中这架价值1亿美元的战机。
伴随着一声巨响,F/A—18F化作一团火球坠入红海,机上两名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所幸生还,但其中一人受了轻伤。
这起乌龙事件引发了外界一片哗然,一支号称全球最强的航母打击群,怎么会误把自己的战斗机当成敌军。
对美军来说不仅仅是尴尬,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战机的经济价值到军事形象的损失,短短几分钟内,美军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
这起乌龙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门话题,有人说,这是现代科技过于复杂的结果。
也有人说,美军内部操作流程的漏洞终于被放大了。
事件细节:失误背后的疑问与矛盾
要知道,美军的航母打击群一直以其精密的指挥协同能力和先进的装备闻名。
到底是谁开的火?从报道来看,被击落的F/A—18F超级大黄蜂隶属于杜鲁门号航母第11攻击战斗机中队,外号“红色开膛手”,是美军舰载航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将其击落的,则是葛底斯堡号巡洋舰,这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的重要防空力量,装备了超过100个垂直发射单元,能够发射包括标准导弹和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在内的多种防空武器。
根据美军的初步调查,巡洋舰防空导弹系统在监测到战斗机靠近时,误判其为敌方目标,随后启动了攻击程序。
然而,这一切的起点出现在敌我识别系统的失灵上,按照美军的作战规则,舰载战斗机和巡洋舰之间应有实时的敌我识别信号交流,确保巡洋舰不会误判自家战机。
但在这次行动中,F/A—18F战机似乎未能及时回应葛底斯堡号的询问信号,导致巡洋舰错误地将其视作威胁,并果断发射防空导弹。
敌我识别系统的失误,让本该紧密协作的防空网络出现了裂缝。
现代战争中,敌我识别技术是避免误击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它也对设备的性能和作战环境的稳定性提出了苛刻要求。
这次的失灵或许与技术故障有关,但也可能是人为疏忽的结果,在战场上,任何一处细小的纰漏,都可能被无限放大,酿成大祸。
而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识别系统上,即使在误判发生后,巡洋舰的指挥官依然未能及时意识到问题。
按照美军的防空导弹发射流程,导弹的攻击需要通过多层确认,然而这一切似乎在高压的战斗环境中被草率地跳过了。
更让人感到费解的是,战斗机自身的防御系统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F/A—18F超级大黄蜂被誉为美军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之一,具备较强的导弹规避能力。
然而,当面对自家巡洋舰发射的导弹时,这架战机却显得措手不及。
无论是雷达预警系统的延迟反应,还是飞行员的应急规避操作,都在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明显不足。
巡洋舰导弹发射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战机的应对也同样乏力,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双输”局面,战斗机被击落,防空系统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质疑。
背后故事:红海上的“繁荣卫士行动”
这场乌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发生在美军复杂的军事行动背景下。
红海一直以来是国际贸易的关键航道,也是地缘博弈的重要区域。
近几年来,也门胡塞武装在这一地区饱受打击,美军发起了代号为“繁荣卫士行动”的军事任务。
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正是这一行动的主力之一,在12月21日的行动中,打击群还拦截了胡塞武装发射的巡航导弹和多架无人机。
然而,就在这样的成功中,这场自家导弹击落自家战斗机的乌龙事件,为整个行动蒙上了阴影。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以巴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加大了对红海和亚丁湾的袭击力度,频繁劫持商船、封锁航道,以此向以色列施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军的介入显得既必要又紧迫,然而,红海的局势远比表面复杂,美军的任务也因此充满了高风险。
对于美军而言,误击事件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红海上空发生的这场“自伤”乌龙,虽然让人瞠目结舌,但并非孤例。
回顾历史,类似的误击事故早已有过先例,而它们的共同点,无一不是敌我识别系统的失灵和复杂战场环境的失控。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一场同样骇人听闻的乌龙发生了。
当时,两架F/A—18大黄蜂战斗机在完成任务后返回“小鹰号”航母的途中,飞经美国陆军的爱国者导弹阵地。
由于地面操作员误将战机识别为敌方伊拉克战斗机,两枚爱国者导弹应声而起,最终击中其中一架F/A—18,导致战机坠毁、飞行员当场殉职。
这一事件在当时也引发了轩然大波,外界纷纷质疑美军战场识别能力的可靠性。
如果说21年前的误击是因为敌我识别系统的技术尚未成熟,那在今天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类似的失误仍然发生,显得更加不可接受。
尤其是在经过多年技术改进、系统升级之后,美军本应减少此类低级错误的发生,但现实却是,技术的复杂性有时会成为新的隐患。
误击事件的背后,是美军全球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美军的航母打击群被用来同时应对亚太和中东两大区域的威胁,这也是其所谓“双目标行动”的核心。
目前,美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的两艘航母战斗群呈现出明显的分工。
CVN—70卡尔·文森号部署在亚太地区,配备了美军最先进的F—35C闪电II五代舰载战斗机,目标直指中国。
在大国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军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
而在中东,CVN—75杜鲁门号则选择了更加“传统”的配置,仍然以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为主,任务主要是针对胡塞武装的袭击,以及维护红海与亚丁湾的航运安全。
这种装备差异,表面上看似是对战区威胁评估的结果,但实际上也体现了美军全球战略的资源分配逻辑。
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竞争对手,美军倾向于投入最先进的装备,而对胡塞武装这样的非国家行为体,则选择使用“足够好”的四代战机,继续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后果与分析:双输的局面
这起误击事件的后果远比一架战机坠毁严重得多,它不仅对美军的战斗力造成直接削弱,还对其全球形象和威慑力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对于胡塞武装等敌对势力来说,美军自伤事件无疑是一次间接的士气提振。
而对于美军的盟友而言,这场误击也让他们开始怀疑美军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可靠性。
盟友的质疑,无疑会导致杜鲁门号战斗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恢复其作为地区安全“守护者”的信任度。
结语:警钟长鸣,教训深刻
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美军并非无懈可击,而这种内部问题的集中暴露,正是外界质疑其战斗力的核心原因。
未来的战场将更加复杂和多变,面对大国竞争与区域冲突的双重压力,美军必须更加注重系统的协调性和可靠性。
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自伤”事件,更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霸主地位。
这次的误击是一次沉重的教训,它提醒所有国家,即便拥有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如果不能建立起真正可靠的指挥体系和协作能力,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酿成难以承受的大灾难。
参考资料:每日经济新闻——突发!美军战斗机被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