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76岁高龄的余秋雨舒适地倚在书房里的椅子上,双眼微闭,他的妻子马兰以她那熟悉的安徽口音小心翼翼地一字一句地诵读着余秋雨新作品。
每当马兰读到需要修改的地方,余秋雨就默默地在心里记下,以便稍后进行修改润色这份他们之间的相互包容和虚心接受建议的默契,源于他们30多年的相守相伴。
时光荏苒,余秋雨和马兰即将迎来他们结婚30周年的纪念日。谁能想到,这对在当时被称为“老夫少妻”的夫妇,相差整整16岁,他们的婚姻曾经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质疑,然而他们最终却走到了今天,携手共度一生,过着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
1962年出生在安徽太湖的马兰是余秋雨的第二任妻子。马兰是自学成才,从小学习黄梅戏,1988年因主演电视剧《严凤英》而声名鹊起。
尽管马兰比余秋雨小了16岁,但她为人既谦逊又有礼,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表演理论书,因此她对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非常佩服。
1992年,马兰在上海演出,两人因此次演出结缘。当时已经名气大噪的余秋雨对马兰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赞不绝口,而同样被余秋雨才华折服的马兰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不久后,余秋雨与首任妻子李红离婚,与马兰喜结连理。1993年,经历了一段失意婚姻后,著名作家余秋雨选择与年轻自己16岁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结为伉俪。
1962年,马兰在安徽太湖出生,自幼学戏。1988年,凭借在电视剧《严凤英》中的表现一举成名。尽管比余秋雨小16岁,但她为人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因此对表演理论的理解非常深厚。
她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一书,对他的文采和见解深感钦佩。
两人的初识缘于1992年马兰在上海的一次演出。当时已名声鹊起的余秋雨被年轻戏子马兰的才华和内在素养所倾倒,而马兰也被余秋雨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两人的欣赏和好感逐渐加深,逐渐生根发芽。当时的余秋雨已有一段婚姻在身。1984年,他娶了比自己小5岁的李红为妻,并育有一女。然而,由于工作重心的分歧和沟通理解的缺失,两人的生活越来越像是将错就错的合租室友,渐行渐远,最终在1992年选择分手离婚。
由于离婚,李红决定在深圳定居并开展自己的事业。她抚养着女儿,生活得很充实。同时,余秋雨在获得了自由后,意外地与马兰相识,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上世纪60年代的生活更加困苦,那个时候少年余秋雨的家庭生活环境相当艰苦。他的父亲余学文在一家食品店担任经理,却被人诬陷是“当权派”,家里总人口8口人,生活费居然只有区区的28元,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20岁的余秋雨不得不暂时放下学业,前往江苏吴江的一处军垦农场做体力劳动。尽管这份工作极为辛苦,但靠着微薄的46元工资,他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还能每月寄回其余38元补贴家用,成为了家庭的支柱。
余秋雨自小与母亲关系亲近,他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镇,名字中的“秋雨”来自于他出生后入秋的第一场雨。童年的余秋雨就像母亲的小尾巴,无论母亲走到哪里,他都会跟随在后,形影不离。
余秋雨的母亲是村里唯一的识字者,除了在学校教授识字课,还需为全村的居民写信读信。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余秋雨从小就展现出对字词的敏锐理解力,3岁时就认识了200多个汉字。
入学后,尽管年纪最小,但他的认字量却最多,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惊奇。
他的母亲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传授了他丰富的知识基础。逆境中靠着勤奋好学的态度,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放弃学业去劳动的时候也从未感到沮丧。
相反,他为全家支撑着生计。婚后的余秋雨和马兰堪称金童玉女,甜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马兰全心全意地照顾丈夫的起居饮食,成为他的贴心知音和良师益友。
她会耐心地聆听余秋雨的新作吟诵,毫无保留地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两人在默契的相处中互相启发,堪称理想的伴侣。
然而,就在两个人感情甜蜜的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开始对他们的婚姻关系进行猜忌和臆测。他们把余秋雨描绘成一个见异思迁的负心汉,将马兰丑化成一个专门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这些谩骂犹如当头棒喝,马兰受到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她感到十分委屈,不再敢看那些报纸和杂志,生怕再次遭受非议。作为当事人的余秋雨,内心的痛苦同样难以承受。
如果不是他与前妻李红的婚姻彻底无法维系,他又怎会选择离婚?离婚的艰难抉择不仅是文人的遭遇,更是人生中谁都希望能够避免的无奈之举。
在这种困境面前,作为夫妻的他们选择相互支持、相互慰藉,马兰宁愿承受这些非议,也不愿意变成影响丈夫创作的绊脚石。
为了还自己一个公正,余秋雨不得不在网上多次澄清事实真相,这也促使一些媒体公开道歉。然而不久之后,新的流言蜚语在其他媒体上再度被炒作出来。面对这些让人喟叹的无谓猜忌,两人选择视而不见,专注于生活的重心,静待时间给出最公允的答复。
每天早晨,马兰总会带着余秋雨在小区绿树成荫的步道上散步,享受这份生活的美好。有时候,她们一边欣赏着天边那缕飘逸的浮云,一边驻足观赏路边花朵的独特风姿。
为了帮助余秋雨放松思绪,调整心态,马兰还会不时地带他去菜市场购买应时的蔬果,让日常生活多一份生趣。
在家里,马兰是余秋雨创作的知心伴侣。每当余秋雨完成一部新作品,马兰总是第一个耐心聆听的人。她会用那浓重的安徽口音,一字一句地给丈夫读,而余秋雨则在一旁微闭双眼,凝神纳谏,默默记下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果有疏漏或需要完善的地方,他们会在这种默契的相处中一起改正。
正是这世人难能可贵的体贴与善意,造就了余秋雨的创作成就。他的作品如《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单品种就再版达70余次之多,作品总销量更是高达450余万册,令人艳羡。
他所获得的"优秀作家贡献奖"等殊荣,凝聚了马兰点点滴滴的贡献与心血。
可以说,正是因为马兰这位体贴入微的知心爱人的支持与关怀,余秋雨才能潜心笔耕,延续不衰的创作热情,继而孕育出诸多经典佳作。
时光飞逝,余秋雨和马兰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他们曾经经历过困境和非议,然而现在却成为了一对幸福的老年夫妻,白头偕老,共度余生。
多年来,马兰细心照料着丈夫的日常生活。她虽然不会烹饪,但会按照菜谱精心烹制营养美味的上海菜和粥品给余秋雨。对于余秋雨的父母,马兰也给予了无私的爱和关怀。
她会经常去看望他们,帮忙打扫卫生、清洗衣物,以尽孝心。令人感动的是,马兰对待两位老人的关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而余秋雨的母亲十分在意儿子儿媳的名声,每当看到负面报道,都会怒不可遏,全身发抖。
马兰深知老人的心情,因此尽量避免让她看到那些令人伤心的流言蜚语。
在2012年,余秋雨的母亲在离世前三天,依然用红笔标注了报纸上对儿子和儿媳的诽谤之处。这份遗物让余秋雨和马兰泪湿眼眶,深深地怀念着母亲。
如今,余秋雨和马兰都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但在彼此心里,对方依然是年轻时那清秀有才气的中年人,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挚爱。
当年的外界流言蜚语已经随风而去,唯有这对恩爱的老伴儿,始终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子嗣,但他们深知,拥有彼此就是一切。许多时光,余秋雨将其全部投入到潜心创作中去。而马兰则是他最亲密的知音伙伴,每每在他写作之余,与他并肩散步、为他买菜、诵读新作。
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尽情享受着人生最后的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