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是首不适合中小学生读的诗

万丈豪气文化 2024-12-12 01:56:40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们对一些古人的经典话语断章取义或故意曲解既不是一句两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当然有各种理解也未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后感”或“读书心得”。这首诗里“对影成三人” 的“三人”主流的解释是月亮、李白本人及李白在月光下的影子。

还有一种分析:说“举”未必是举过头,而是没有过眉,所以呢眼睛就能看到自己在杯中的人影,此为一人;然后是李白在月下的影子,此为二人,再加上李白自己本人,此为三人。若是单从这一句来看,倒也合乎情理,而且“对影”既可以解释为“与影子相对”,也可以理解为“一对影子”,即两个影子。这样看来似乎第二种分析更靠谱了,但放在整首诗里看,就逻辑欠通了。因为整首诗后面写的都是李白与月亮和自己影子之间的“三人”互动。况且即使要找出“两个影子”当成一对讲,那也可以是举杯后酒杯中月亮的倒影和李白在月光下的影子。两相比较,主流的解释更为准确。

为什么我会说这首诗是“少儿不宜”呢?是因为“行乐须及春”与“醒时同交欢”这两句诗句。“行乐须及春”中的“春”被解释为“春光”,意为“春天的美好时光”。“春”除了代表春天,也有“买春”、猫儿“叫春”的风月之意,那么这里的“春”究竟是何意呢?首先,这里的“春光”基本不是指春天的白日光景,因为“月下独酌”必然是晚上。所以即便是指时光,那也是春天的晚上更合理,也就是“春宵”了。

有道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虽说这句诗出自宋朝的苏轼,但“买春”一词,是唐朝就有的,本义是买酒,如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唐《国史补》:酒有郢之“富水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东春”,剑南之“烧春”,但后来就有了风月之意。鉴于李白嗜酒如命,此处的“春”也可以当酒来解释。再来看“醒时同交欢”中的“交欢”一词,最早在先秦时期意指亲友一齐欢乐,如《孔子家语·好生》:“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到三国时期意指“把酒言欢”,如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五:“旨酒盈樽,莫与交欢。”到了唐朝指的就是男女“云雨”之事了,如: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见一女子,云号 金枝公主 ,年可十四五,俨若神仙,交欢之礼,颇亦明显。”

我们再从整首诗来体会一下吧: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里的“相亲”可不是我们现在的青年男女通过介绍人约会的相亲,而是互相亲近的意思。所以:花从中的桌子上摆着一壶酒,我独自一人喝酒没有相伴亲近的人。只有举起酒杯邀请明月,月亮于是来到了我的酒杯中(倒影)、与我和自己的影子就凑成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又不会喝酒,影子也是白白地跟随在我身边。(若是有两个姑娘亲近,一个就可以陪我饮酒,一个陪我跳舞。)暂且就让月亮和我的人影陪伴我吧,趁着春宵这一刻及时行乐(或行乐之时必须喝酒)。

我唱歌的时候走来走去,月亮也跟着我来回走动,我跳舞的时候影子也在随之乱舞。清醒的时候一起“云雨交欢”,醉了就各自分开。以后最好就永远这样不带感情地一起结伴同游,期待下次到了遥远的银河再与月亮相聚!(这次是我邀请月亮到人间,下次就是月亮请我去银河了。)

唐朝是中国古代比较开放的一个时期,文人墨客去青楼找姑娘相陪也是常见之事,不足为怪。李白一人独饮,无人相陪,就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当成相伴之人,由此成诗。你说他有奇思妙想,狂放不羁这些都对,但非要把“春”解读为“春光”,“交欢”理解成“一起欢乐”那也大可不必。无论如何在我眼里,李白的这首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发生“一夜情”的诗是不适合去教给孩子的,这并不妨碍我们成年人去欣赏李白的这首充满狂放想像力的诗。

0 阅读:0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