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张爱玲离世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家的大门都会敞开。
关于他为什么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有人曾问过他。
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想重蹈姐姐的覆辙……”
张子静
那么,这个“覆辙”指的是什么?张爱玲生前究竟经历过什么?她临终前还曾留下4个奇怪遗嘱,分别又是什么呢?
张爱玲的悲惨童年张爱玲的一生,绝对配得上跌宕起伏这四个字。
时间回到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幢没落的贵族府邸。
张爱玲的父亲、母亲虽然没什么名气,但往上看她的祖父、祖母却是声名显赫。
她的祖父名叫张佩纶,是清末左副都御史,也是著名诗人学者,学识渊博。
就他的学问造诣来说,后人的评价是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并驾齐驱的。
张佩纶
而她的祖母李菊藕来头则更大,竟是名臣李鸿章的女儿。
仅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家世到底有多显赫……
李菊藕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按理说,张爱玲的童年应该是要比普通人幸福快乐的。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她的父亲的缘故,整个家都被弄得鸡犬不宁,她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吵架声中度过的。
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母亲更是一气之下离家去了欧洲,直到八岁那年,母亲才从欧洲回来。
然而,这种团聚没有维持多久,母亲就与父亲离了婚。
张爱玲父亲(左二)、母亲(右二)、姑姑(右一)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与弟弟就跟了父亲,父亲很快则给他们找了一个后妈。
后妈的出现,让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加压抑,因为后妈并不喜欢她,而且还时不时对她进行打骂,这直接给张爱玲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孤僻的种子……
一代才女的诞生缺少父爱,缺乏母爱,张爱玲从小最大的心灵寄托全部在书本上。
她从很小就开始识字认字,等到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写一些散文和小说。
等到12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这不仅是校刊和杂志对她作品的肯定,更是给她看不见光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道路……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张子静
时间来到1939年,19岁的张爱玲进入了香港大学文学系。
也正是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张爱玲才算是正式步入文坛,并成为了文坛一颗璀璨的新星。
张爱玲年轻旧照
她的处女作《天才梦》也正是在读大学期间发表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是《天才梦》中的一句经典比喻,暗喻人生看似美丽,实则充满了烦恼。
很难想象,这样大胆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竟然出自一位19岁少女笔下。
当然了,这句经典比喻,对于步入晚年的张爱玲来说,也不失为一语成谶,但这都是后话了……
《天才梦》
继《天才梦》之后,张爱玲又在1943年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发表,才真正让张爱玲崭露头角,并让她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在中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张爱玲年轻旧照
从那之后,张爱玲的创作灵感迎来了井喷。
她又陆续创作出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以及《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后来,因小说《封锁》她还认识了胡兰成,两人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胡兰成(汉奸)
尽管这段婚姻不仅没有结果,还给她惹了一身的麻烦。
但却也促成了她《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多部经典之作,一度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跌宕起伏的一生在胡兰成之后,张爱玲又爱上了一位名叫桑弧电影导演,但桑弧最终却没娶她。
桑弧
至于原因,张爱玲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她的身体出了问题(子宫颈折断无法再怀孕)。
1955年,经历过两次爱情的挫败,张爱玲已经心如死灰,她只有选择离开这片伤心地,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张爱玲以中国专才难民的身份,坐邮轮抵达美国,落地当日就拿到了绿卡。
就这样,张爱玲来到了美国……
张爱玲的绿卡
去到美国,张爱玲虽然很快就将过往的种种不愉快抛在了脑后,但这却是建立在新的不愉快的基础之上的。
在国内的时候,张爱玲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粉丝,自己的书永远都不愁卖,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
但到了美国,一切却都变了。
张爱玲年轻旧照
张爱玲在美国很快就出版了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本以为这部小说的出版,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帮自己在美国文坛打开一扇门。
但殊不知,《秧歌》的出版却是石沉大海,虽然美国文坛对此给予了广大好评,但也仅此而已,美国读者根本不买账,张爱玲也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
《秧歌》
《秧歌》带来的挫败感虽然很大,但却并没有让张爱玲就此心灰意冷,放弃创作,这反而坚定了她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的决心。
就这样,在创作过程中曾一度累得她眼睛流血的《粉泪》,终于大功告成。
张爱玲怀着巨大的信心,将《粉泪》寄给了美国出版公司,可当她收到出版公司回信的那一刻,她整个人都瘫在了原地。
这是一封退稿信,并且信中还附上了极为难听的话:“你的小说里,所有人物都令人反感且肮脏(squalid)!”
张爱玲年轻旧照
经此,张爱玲彻底心灰意冷,她开始向生活妥协,成了一副落魄的模样,凡事都很难再有顺的时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去世。
张爱玲临终前:留4个奇怪遗嘱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更大的原因是她所谓的“虫子”。
张爱玲曾在与好友夏志清来往的信件中提到过:“先些时我又因为逃虫患搬家,本来新房子没蟑螂,已有了就在三年内泛滥,杀虫人全都无效。最近又发现租信箱处有蚂蚁……接连闹跳蚤蟑螂蚂蚁,又不是住在非洲,实在可笑。”
有人曾统计过,张爱玲因“虫子”问题,曾在三年间至少搬家180多次……
张爱玲曾在三年间至少搬家180多次
这些“虫子”一直折磨张爱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原因是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或许并不全是因为虫子,而是她在美国水土不服,染上了皮肤敏感的疾病)。
等到后来,她甚至只能靠每天长达13个小时的日光灯照射,来缓解皮肤病带来的折磨。
张爱玲年轻旧照
1994年秋,台湾《中国时报》授予了张爱玲“特别成就奖”,张爱玲因此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寄给《中国时报》发表。
殊不知,这已经是她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她手上的报纸标题或许暗含隐喻,她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张爱玲的最后一张照片
张爱玲在拍下这张照片不久后,便写下了一封遗书。
遗书中有4个遗嘱,最令人感到奇怪:“死后马上火葬,不能让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遗物留给宋淇先生。”
1995年9月,洛杉矶西木区的一个寓所内,张爱玲的遗体被房东发现。
被发现时,她已经去世一周,身边的日光灯还一直亮着……
晚年的张爱玲
有人推测,张爱玲立下的奇怪遗嘱,是预感到了自己会死得非常难看(皮肤病把她折磨地不成人形),死得非常孤独。
为了不给世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她才选择立下这样的遗嘱。
不让人看到遗体,不举行葬礼仪式,将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但是,至于她的遗物(包括270万遗产在内)为什么留给了朋友,而不是自己的亲弟弟张子静,却始终没人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读……
写在最后张子静在张爱玲去世后,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一天到晚,家里的大门会一直开着。
他曾表示,这样做是不想重蹈姐姐张爱玲的覆辙。
这里的覆辙,或许是张爱玲去世多日都未被发现,张子静不想自己临终也落得这样的下场。
但如果结合张爱玲的一生,张子静口中的覆辙,或许另有深意。
张爱玲
他与张爱玲的命运起点相同,但这一路走来,整个命运却截然不同。
张爱玲虽然很成功,但却也很失败,成功的是她在文坛的造诣,失败的是她的整个人生,从选择爱错了第一个男人胡兰成开始,她的人生轨迹就已经偏航。
张子静恨姐姐被胡兰成毁了,恨姐姐去美国一去不返,这些“覆辙”都为张爱玲最后悲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张爱玲与张子静
当然了,大川认为,最大的一处伏笔,可能早在张爱玲步入文坛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
还记得大川前面提到的,张爱玲处女作《天才梦》里那句话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似乎在冥冥中,已经隐喻出了她在美国遭遇“虫子”,并最终死于皮肤病的结局。
或许,这就是命运。
一切,冥冥中早有定数……
如果你能看到最后,大川恳求你帮忙点亮右下角“六角形”在看按钮!
这样可以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这篇文章推送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