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朋友小李准备换车,看中了几款新能源汽车。
正在左右徘徊时,突然发现网上许多关于一款车的负面评论,什么“质量不好”“售后差劲”……吓得他赶紧打消了念头。
后来才知道,那些评论可能都是“黑公关”的手笔。
这件事让他感叹,互联网真的是个战场,不仅消费者迷茫,连企业也难以招架。
最近,华为和鸿蒙智行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他们发现网上有大量关于自己品牌的负面评论,这些评论看上去就像是专门为了抹黑而存在的。
账号活跃度低,内容十分相似,不愧是“批量生产”的作品。
面对这种情况,鸿蒙智行和尊界选择了强势反击。
他们不仅联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还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并发布了500万元的悬赏令。
只要能提供有效线索并被司法机关认可,提供者就能获得高额奖励。
消息一传出,马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到24小时,就收到了上万条私信留言。
悬赏令的出台:背后彰显的行业现状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悬赏令的出台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的现状在发生变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各种网络黑公关行为也随之增多。
而这次的悬赏令,不仅是为了找到幕后黑手,更是为了展示一种态度:我们绝不沉默!
轻轻松松发个微博,就能让数以万计的用户看到。
这也让很多企业意识到,谁掌握了舆论,谁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法人员趁机制造混乱,恶意抹黑竞争对手,想要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情况不仅对企业不公平,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
传统与新兴车企的博弈:到底谁将胜出?
其实,类似的故事早已在汽车圈里屡见不鲜。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兴车企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也都陆续推出过相关的奖励政策。
蔚来甚至设立了专项基金,以鼓励网友举报黑公关行为。
而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
奔驰迈巴赫就曾被曝出在测试中遭到恶意放气,结果导致轮胎受损。
这场“测试门”事件迅速发酵,双方各执一词,不少网友也纷纷站队,场面一度非常热闹。
新兴车企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传统车企则需要捍卫百年的品牌尊严。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场博弈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技术与流量之间的较量:揭开"吊打式营销"的真相有时候,车企之间的竞争甚至超越了技术层面,变成了一场舆论的混战。
最近一次测试视频中,新兴品牌尊界S800在零下20℃的环境下,表现出了超强的避让能力,而一旁的迈巴赫却因轮胎失控而偏离线路。
这一幕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热情,大家纷纷讨论到底哪家车企的技术更强。
不少怀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有人指出测试中的迈巴赫可能遭到了“动手脚”,甚至传出了“轮胎被放气”的阴谋论。
事情的真相犹如一团迷雾,谁也说不清楚。
而实际上,比起这种眼花缭乱的表面文章,消费者更在乎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口碑。
比亚迪通过电池穿刺实验向大家证明了自己技术的可靠性;蔚来也通过千万次的换电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真正的硬实力,才是车企们最可靠的“护城河”。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网络空间愈演愈烈。
然而当喧嚣散去,留给消费者的,可能更多是一种迷茫和不安。
找到了黑公关又如何?
悬赏令带来的震慑效应,终究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或许,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消费者手中。
技术、服务、口碑,这些看不见的竞争,才是最终胜负的关键。
华为推出悬赏令并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整个行业为了更高透明度和公正性的努力之一。
在这场流量与技术的较量中,希望每个消费者都能擦亮眼睛,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好车。
相信,无论是一方崛起,还是百家争鸣,良性的竞争终将带来更好的产品,真正的赢家也会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用户。
——最终,流量没有赢家,但技术,一定会有它的胜者。
倍爽
有个企业真牛逼。测试买不起几百万的车。却掏几百万抓水军。真是不要脸。为了流量真是贼喊捉贼。
星巴克在逃星星
这方式早就不行了[呲牙笑] 先是辟谣,后来经常今天辟谣明天座实。现在是道歉,本来人家说的真的,你来个威逼利诱,让人家说是污蔑,这事件比比皆是[呲牙笑]一句话………道德底线越来越低了,所以利用普通人“他不至于脸皮那么厚吧?”的想法来欺骗。😮💨……什么时代哦
用户13xxx9637
华为要干翻的是外国企业,而雷传志要干翻的是本国企业[捂脸哭]
红尘散人 回复 03-12 21:52
这不是杂交水盗一惯的方法嘛 咋的 自己用就觉得理所应当 别人用就觉得下三滥了?还没学雷试对比法呢!不然你不得破防啊
用户10xxx23 回复 03-12 23:15
任家印表示不服。
bjkahon
这公关手段也是醉了[得瑟]
用户10xxx23
支持抓那些捧杀华为的营销号、网红、零售商小号、吹牛式造谣的黑子和水军,他们都是反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