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酒店业出现一条爆炸性新闻,太古里旗下高端的北京瑜舍酒店,宣布在月底关闭。为此,不少粉丝在酒店公号下留言,表示震惊与惋惜。
这是一家具有日式极简风格特色的奢华酒店,因贝克汉姆夫妇等名人的下榻入驻而闻名遐迩,成为北京三里屯的一处时尚潮流地标。
能在瑜舍拥有一间房,如同拥有了一张通往顶级社交圈的入场券,体现的是身份与品位的双重认证。
然而短短16年,这家曾以“3 万元一晚的房费”刷新京城住宿天花板的酒店,最终在亏损8亿港元后黯然离场。
网友纷纷叹息:“三里屯的荣光,再见了!”
事实上,瑜舍酒店的谢幕绝非个例。
据文旅部数据披露,五星级酒店在近5年中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落。从2019年的845家到2024年的736家,数量断崖式下跌。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曾经辉煌酒店艰难挣扎的缩影。

01曾经灿烂辉煌,闪耀行业之巅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与国际接轨越来越频繁,国内旅游市场和商务出行需求急剧增长,五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北京长城饭店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成为国内高端酒店的示范样本。
一时间,各地纷纷效仿,于是,一批五星级酒店应运而生,在时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其中,上海锦江饭店以其融合海派文化与国际风尚的独特设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宾客;广州的中国大酒店,凭借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完备的商务设施,成为商务洽谈的热门举办地;广州白天鹅宾馆的粤菜、早茶吸引各地的老饕纷至沓来……

这些五星级酒店在改革开放时期,凭借各自特色,不仅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还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特别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更将五星级酒店发展推向了巅峰。
国际品牌如万豪、洲际纷纷布局国内市场。2021 年洲际在华开业及在建酒店总数突破 1000 家,2023 年万豪国际在中国的酒店也达500 家。不光如此,国内品牌也在扩张,仅万达集团,在2012至2017期间就建了50余家五星级酒店。
此时,酒店已逐渐背离“商务刚需”之初衷,让“高端消费”成为一种潮流。所推出的几万甚至几十万一晚的奢华套房,虽价格美丽,但订房依旧火爆,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
柔软的进口床垫搭配顶级的棉床品;俊俏靓丽的服务员提供的是专属管家服务;精致的餐具承装高级的食材……,一切都是那么光鲜、热闹。
然而,谁能料到,在这种繁华的背后,“生存危机”正悄然降临。

02 政策地产变动,酒店困境凸显
在过去两年中,五星级酒店的倒闭事件频发。上海宝格丽酒店被拍卖;北京长城饭店停业;温州万和豪生大酒店破产清算;而文章开头所说的瑜舍酒店在关闭后,也将转型为新型零售空间。
这些酒店走向衰落甚至消失,与政策风向的转变、房地产行业盲目介入扩张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政策对五星级酒店兴衰影响显著。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大力扶持酒店行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高端酒店崛起,创造绝佳契机。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环保政策趋严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给酒店运营带来挑战。政策红利消散后,整个酒店业都在经历 “去泡沫化” 的阵痛。

如一些沿海城市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沿海酒店周边的开发建设进行限制,使得配套设施建设受阻,吸引力下降。
同时,部分城市提高房产税,也直接增加了酒店的运营成本。据统计,在部分地区,政策调整后酒店的运营成本平均上升了15%-20%,利润空间被压缩。房地产行业的盲目介入投资,也是五星级酒店市场格局巨变的关键因素。
在房地产繁荣时期,房企通过配建酒店可以降低拿地成本,因此驱动了“酒店+地产”开发模式。
但地产商看重的并非酒店收益,而是以五星级酒店为噱头,提升周边楼盘品质,拉动住宅销售,开发盲目加上忽视酒店长期运营特性,势必给酒店发展带来困境。
自 2018 年起,随着房地产调控趋严,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大,酒店资产价值快速下滑,变卖、拍卖、烂尾现象频发。
政策与房地产的双重变动,让许多曾经辉煌的五星级酒店在激烈竞争中,艰难挣扎甚至走向消失。就如网友所说,“以前开发商盖酒店是为了卖房,现在房子卖不动了,谁还管酒店死活?”

03 设施渐显陈旧,服务难追新潮
从酒店自身发展角度而言,曾经的优势也在逐渐变成劣势。陈旧设施,打破人们对其的奢华幻想;服务滞后,遭遇冷落也很正常。
某探店博主就吐槽过北京王府井某酒店,客房地毯磨损露剥落、浴室五金件氧化发黑,房间内可以听见走廊脚步声,床头插座仍为USB-A接口,与当下电子设备需求严重脱节。
另外服务体系的"代际断层",也让酒店难以满足客人追求新鲜与潮流的需求。在广州某知名江景酒店,前台办理入住时,员工仍在手工核对纸质预订单。行政酒廊服务员对"冷萃咖啡制作""鸡尾酒分子料理"等要求面露难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新兴的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独特的设计、个性化的服务和相对亲民的价格,吸引了大量客源。
另外,加之疫情后全球经济下行,商务旅客为了控制成本,开始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四星级酒店或服务式公寓;而度假游客则更倾向于那些充满地域特色、能带来独特体验的小众住宿。
在市场竞争、政策变动、投资失误以及自身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许多曾经声名远扬的五星级酒店面临着严峻挑战,长期以来依赖的高端客源市场逐渐被分流,入住率下滑至 40%-50%,经营业绩大幅缩水,不得不艰难探索转型之路。

04 寻求破局之路,精准自救转型
面对如此困境,五星级酒店也在试图转型自救。承德某酒店主动 “去星” 后推出亲子套餐,北京某五星级酒店主攻婚宴市场,有的酒店试图打造特色主题活动……
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不外乎因无法摆脱固有高端形象束缚,在消费者心中难以建立起新的认知;有可能缺乏深入调研与创新,推出的活动形式单一,难以吸引眼球。
而那些没有及时做出改变的酒店,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黯淡。就像瑜舍酒店一样,无奈地走向落幕,成为行业兴衰的一个注脚,让人不禁感叹曾经辉煌的五星级酒店时代,正缓缓落下帷幕。

05 奢侈回归本真, “祛魅”迎来重生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复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高端商务出行和休闲旅游需求将持续存在。
这也预示着在五星级酒店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服务,是五星级酒店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场永续博弈中,头部酒店正以科技人文双螺旋战略撕破困局,安缦以非遗工匠驻店创作解构物质堆砌,柏悦用生物传感系统预判宾客需求,瑰丽直言“对手是特斯拉的极致体验与苹果的生态黏性”。
当奢侈回归人性本真,方能定义下一个黄金时代的游戏规则。“奢华基因” 与 “大众需求” 深度融合的酒店,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2025了,五星酒店、豪华酒店还要继续“渡劫”》
搜狐《五星级酒店大量倒闭背后:地产经济与供需失衡的深层原因》
网易《怎么最近好多五星级酒店都在倒闭》
澎湃新闻《五星级酒店消亡录:从面子工程到时代眼泪》
人民网《从“五星”到“破产” 豪华酒店转身艰难》
网上邻居
你先看看你写的是什么:“极简”风格的“奢华”酒店,真当有钱人是冤大头猪崽儿吗,你不死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