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教育的漫漫征途中,县中曾是县域教育当之无愧的顶梁柱。过去,能考上本地最好的县中,基本等同于一只脚已踏入重点大学的校门,哪家孩子要是考取了名牌大学,那必然成为同县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骄傲。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怀揣梦想从县中启航,早年许多来自农村、小县城的大学生、新城市人,他们的成长轨迹都离不开县中的滋养,对县中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
时过境迁,如今的县中却陷入困境,生源大量流失、教学质量下滑,在省市重点中学和 “超级中学” 的夹缝中艰难求存。曾有媒体报道,河北蠡县某年全县中考成绩前 500 名学生竟有 370 多人外流,当地为抢生源,甚至提前将初中孩子接到高中。类似这般生源争夺战的硝烟,在各地屡屡上演。好学生不断出走,教师也无心教学,纷纷另谋高就,使得县中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在一些舆论中,还被贴上 “应试教育”“刷题工厂” 的负面标签,学生们的勤奋努力也被无情嘲为 “做题家”。曾经辉煌的县中,究竟为何陷入这般黯淡境地?这一困境又该如何突破重围?且让我们深入探寻一番。
辉煌不再:县中塌陷现状直击曾几何时,县中是无数学子梦想起航的港湾,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在过去,不少县中每年都能向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输送数名乃至数十名优秀学子,一本上线率更是能达到相当可观的比例,本科上线率常常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众多县中面临着高考成绩大幅下滑的困境。
以福建某山区县一中为例,十年前该校曾出过全省文理科第一名,引发轰动,那时每年考上 “双一流” 高校的学生不在少数,一本上线率超 40%。但近年来,高考成绩逐年走低,最差的时候,全校考上 “双一流” 高校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本上线率也跌到了令人揪心的低谷,仅 20% 左右。在湖北的某县中,类似的情况也在上演,2014 年至 2021 年期间,该校中考成绩前 100 名有超过一半学生外流,前 30 名留下来在当地就读的学生仅占约 15%,清北录取人数从曾经的数年十几人锐减到如今连续多年无人上榜,一本上线率也从过往的 30% 多下滑至如今的不足 20%。
这样的数据下滑并非个例,在全国多地的县中普遍存在。曾经辉煌的县中,如今在高考的战场上节节败退,大量尖子生的流失、一本上线率的暴跌,都让县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塌陷危机之中,曾经的教育高地,如今亟待重振旗鼓。
层层剖析:塌陷背后的深层原因(一)生源抢夺:超级中学的 “抽血式” 掐尖近年来,省会城市的一些 “超级中学” 如异军突起,凭借公私合营的独特优势,在招生战场上大杀四方。它们打着公办学校的旗号,却行掐尖招生之实,公然违反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肆无忌惮地跨区域抢夺优质生源。
这些超级中学,一方面利用公有资本的背景,轻松突破招生限制,四处搜罗尖子生,美其名曰 “选拔优质生源,冲击名校录取率”,实则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践踏;另一方面,借助私有资本的灵活运作,通过高额奖学金、特殊培养计划等诱惑,吸引各地优秀学生纷至沓来。据了解,有的超级中学为招揽一名尖子生,不惜给出高达数十万元的奖学金,还承诺配备专属的金牌教练团队,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在这种疯狂的 “掐尖” 模式下,县中沦为了生源输出地。每年中考过后,超级中学的招生团队便如饿狼扑食般涌入各县,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优厚的待遇条件,将县中的优质生源一网打尽。就拿中部某省来说,每年中考成绩排名前 1000 的学生,超过 80% 都被省会的几所超级中学收入囊中,县中只能望 “生” 兴叹,生源质量急剧下滑,教学根基被动摇。
(二)资源虹吸:地市高中的 “二次挤压”在超级中学的猛烈冲击下,地市高中为求自保,也纷纷效仿其 “掐尖” 行径,开启了对县中生源的 “二次挤压”。这些地市高中,相较于县中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与超级中学相比仍显逊色。为在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们将目光瞄准了县中的优质生源,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招揽麾下。
一些地市高中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各县初中学校,与尖子生及其家长私下接触,许以减免学费、提供优质住宿条件、优先推荐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等优厚条件,蛊惑学生报考。更有甚者,在中考前夕,组织所谓的 “自主招生考试”,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全然不顾教育部门的招生秩序规定。
如此一来,县中不仅要承受超级中学的 “抽血式” 掐尖,还要应对地市高中的 “二次挤压”,生源流失愈发严重。以东部某地级市为例,该市市区的几所重点高中每年从下辖县中挖走的优质生源多达数百人,导致县中的生源结构严重失衡,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三)师资流失:孔雀东南飞的无奈优秀的师资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县中却陷入了师资大量流失的困境。一方面,县中教师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与大中城市学校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一名普通的高中骨干教师,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且有丰富的培训、晋升机会,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而在县中,同样资历的教师,年收入可能仅有七八万元,培训机会寥寥无几,晋升渠道狭窄,发展受限。
面对如此悬殊的对比,县中的骨干教师们纷纷 “孔雀东南飞”,流向大中城市的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据统计,近五年来,中西部地区某县一中流失的骨干教师多达 50 余人,这些教师大多流向了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另一方面,新入职的教师也难以安心扎根县中。由于县中的教学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且缺乏对年轻教师的系统培养与支持,许多年轻教师将县中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一旦积累了一定经验,便迫不及待地离开,导致县中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四)投入不均:短板难补的恶性循环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县中在教育投入方面捉襟见肘。相较于城市学校,县中的办学经费少得可怜,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县中,实验室设备老化、图书资料匮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同虚设,学生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县中的软硬件建设。破旧的教学楼、简陋的宿舍、狭小的操场,成为了许多县中的标配。而在软件方面,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更是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推进。这种软硬件的双重落后,使得县中在吸引生源、留住师资方面毫无优势可言,进一步加剧了县中的发展困境,陷入了 “投入不足 — 发展受限 — 生源师资流失 — 发展更艰难” 的恶性循环。
破局之光:各地探索出的突围之路(一)政策护航:为县中发展 “保驾护航”面对县中塌陷的困境,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县中发展注入强心剂。河南省在规范招生方面下足功夫,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违规跨区域招生、“掐尖” 招生行为,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均通过河南省基础教育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确保招生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这一举措从源头上稳住了县中的生源,避免了优质生源被无序抢夺。
在经费保障上,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近 10 亿元专项用于县域薄弱高中改造,带动市县投入超 200 亿元,大幅改善了县中的办学条件。同时,将县城和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不低于 1000 元,切实保障了学校的日常运转。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深化 “县管校聘” 改革,赋予县级更大的教师调配权,按不低于 10% 的比例增配走班教学所需教师,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设置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补助政策,还规范了教师流动管理,严禁市区学校恶意抢挖县中教师,为县中师资稳定筑牢根基。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县中在生源、经费、师资等关键环节得到有力支撑,逐步重回发展正轨。
(二)帮扶协作:携手共进的温暖力量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临沧市,“省管校用” 对口帮扶机制成效显著。以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临沧市第一中学选派骨干教师组成帮扶团队入驻,将先进的教学管理、课堂模式引入该校。帮扶教师郑建康带来了 “讲练结合、当堂检测” 的高效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一方面在校内通过学、教、评、研等活动帮带当地教师,另一方面组织沧源县教师分批次前往临沧市一中跟班学习,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全县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从点及面提升。
而在浙江,镇海中学充分发挥名校辐射引领作用,与多所县中开展帮扶合作。象山县第二中学与镇海中学签约结对后,镇海中学在教育管理、教师协作上全力相助,定期开展学科教学联合研讨活动,派遣骨干教师送教,分享教学资源,助力象山二中深挖内部潜力、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队伍,让更多象山学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县中的发展活力被不断激发。
(三)特色发展:打出差异化 “竞争牌”一些县中另辟蹊径,通过发展特色教育,在困境中实现逆袭。四川营山县回龙中学,虽面临生源匮乏、师资不配套、硬件缺乏等难题,但立足自身,从创建特色项目发力。学校的足球特色声名远扬,组建了多支学生足球队,在市级、县级比赛中屡获佳绩。通过足球运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拼搏毅力,吸引了周边热爱足球的学生报考,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生源质量,还带动了校园整体活力,促进了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
云南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办学仅五年却成绩斐然,助力众多学子圆梦大学。学校秉持 “以师立校、科研兴校、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理念,针对学生多来自农村、基础薄弱但吃苦勤奋的特点,制定严格科学的教学计划,倡导 “苦读” 精神,挖掘学生潜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后辅导等多环节精心打磨,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短短三年实现成绩的飞跃,在高考中大放异彩,打造出县中特色发展的样板。
展望未来:重塑县中辉煌的新征程县中的振兴,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艰难战役。它承载着无数乡村学子的梦想与希望,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
当县中再次崛起,那一间间明亮的教室里,将再次坐满心怀壮志的莘莘学子,他们用朗朗书声奏响青春奋进的乐章;一位位优秀教师扎根三尺讲台,倾囊相授知识与智慧,用爱心与耐心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一项项特色课程百花齐放,挖掘学生多元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就多彩之路。
彼时,县中输送的人才将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助力乡村迈向繁荣富强。曾经黯淡的县中,必将重拾往昔辉煌,成为乡村大地上最耀眼的希望之光,照亮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追梦征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人才根基。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县中的美好明天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