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经典诗词十首,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靖儿爱诗词 2024-07-05 08:30:50

李益(约750—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曾在幽州节度使刘济幕中任从事,到过塞外,因而写过不少边塞诗,又以七绝著称,流传较广,常被谱入管弦歌唱,但已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高亢的基调。他的诗多写边塞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如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碛,渲染出边地万籁俱寂的静夜,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所有征人无边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多角度描写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叙写之中。诗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全诗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道出不尽的乡愁。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赏析】《写情》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诗人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诗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形象地表现了失恋的痛苦。全诗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喜见外弟又言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赏析】《江南曲》是一首乐府诗,此诗以白描手法叙述了商妇的闺怨之情。前两句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可悲、可叹的事实;后两句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女子的怨情。全诗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现出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深刻地表现了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

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诗歌前两句以平实见长,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啊!这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早知”二字写出她幽怨的深长,不由得自伤身世,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也是苦语,写出了思妇怨怅之极的心理状态,虽然是想入非非,却是发乎至情。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赏析】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

《从军北征》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出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将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赏析】《塞下曲》是一首七言绝句。首联展现了将士的豪情与决心;颔联紧承前句,进一步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与豪情;颈联则以一种决绝的口吻,表达了将士们对敌人的深深蔑视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尾联以豪迈的笔触,展现出其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全诗笔调振拔,气势沛然,民族自信和豪情充溢其间。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赏析】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赏析】《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微风的形象,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随风而起、随风递进,表现了诗人临窗独坐时孤寂落寞的心绪,抒发了他对苗发与司空曙等故人的悠悠思念之情。全诗构思巧妙,描写细致,匠心独运,显示了诗人出众的艺术才华。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李益进士及第之后,于公元771年(大历六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主簿,任职三年。此诗即为在这一时期所写。

《汴河曲》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中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意在言外。

《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赏析】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行宫里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用白绢缢死。“隋宫”即是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由于隋炀帝的昏庸无道,隋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贞元十六年(800),作者李益曾客游扬州,见到当年炀帝的行宫遗迹,便写下了这首诗。

《隋宫燕》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一、二句用倒装手法写燕子倾诉的画面;三、四句是从燕子的角度来着笔写隋朝灭亡后隋宫的冷清与萧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叹息及对隋王朝的衰亡之感,诗中移情于物(燕子),构思巧妙,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

总结

李益在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多为大历诗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李益的边塞诗,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战争的残酷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和思乡之情。他的生活诗则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除了边塞诗和生活诗,李益还创作了一些台阁体和闲适诗,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生活和心境。

总的来说,李益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就气质来说,他的边塞诗虽也有少部分写得雄壮而豪迈的,但更多的是描述战争的残酷,反映将士的凄苦心情,总体上与盛唐之作有了明显的不同。李益诗各体皆工,诗作韵味悠然,体现了清奇雅正的艺术风格,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李益是中唐最重要的边塞诗人。

3 阅读:62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