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全社会无声的悲哀

一杯红尘醉 2024-11-21 12:53:31

在当今社会的大舞台上,内卷已然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宛如一场悄无声息却又破坏力十足的风暴,正慢慢侵蚀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实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就像一个隐匿在暗处的 “时间窃贼”,一点点地消耗着我们宝贵的聪明才智以及那充满朝气与希望的青春年华,把个人身上原本该有的锐气,也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渐渐磨平,让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那份勇往直前的冲劲。

陷入内卷之后,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那简直就是一种在无声无息中、毫无察觉之下的虚度光阴。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人,每天看似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歇,可仔细审视一番,却发现他们所做之事大多只是在原地打转,并没有实质性的成长与进步。而从社会或者各类机构的角度来看,情况更是令人忧心。大量的人力被卷入到这种无意义的漩涡之中,默默地做着那些所谓的 “工作”,实则都是无用功。

据不完全统计,在某些行业里,每年因为内卷而浪费的人力工时,竟能占到总工时的近三分之一,这些本可以用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白白流失了。同时,由于资源被分散在这些毫无成效的事务上,整个社会或者机构的整体效率遭到了严重的降低,对外的竞争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在国际舞台上,一些原本有着良好发展潜力的领域,就因为深陷内卷的泥沼,而渐渐失去了优势。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庞大人才储备的大国,拥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员,这本该是我们在科技创新等诸多重要领域大展身手、领跑世界的强大资本。然而,现实却有些残酷,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如此雄厚的人才基础相比,显得很不相称。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前沿科技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我国的成果数量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有的一些制度框架下,无数满怀壮志、怀揣着科研梦想的人才,被困在了内卷化的制度性环境里,就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形的牢笼,无论怎么挣扎都难以挣脱,最终只能无奈地在这个局限的空间里空耗精力,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巨大人才浪费。

内卷这个概念,其内涵着实丰富,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和思考的重要话题。为了能够更好地普及和传播关于内卷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清晰地认识到它的真面目,我在参考了诸多权威资料以及大量实际案例之后,将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整理出来,分享给朋友们,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醒与思考。

内卷,英文是 “involution”,与之相对应的是 “evolution”,也就是演化的意思。直观地去理解,内卷就是一种 “向内演化,或绕圈圈” 的状态。说得更宽泛一点,其实生活中所有那些没有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以称之为内卷。我们身处的生活里,存在着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在精益求精,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甚至还乐此不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工作往往只是在有限的内部范围里施展,就像是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打转,从不向外去拓展、去突破,工作的方向始终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朝着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去发散,这就是典型的内卷状态。接下来,不妨通过七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事例,来更深入地解释一下内卷的具体表现。

其一,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就拿一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布置来说吧,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会场桌面上摆放着几百只茶杯,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绳子逐一对茶杯进行定位,经过反复地调整,最终让这些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呈现出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相对于会议本身所要传达的重要内容以及其深远意义而言,这种在茶杯摆放上严格和精准到近乎苛刻的要求,又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它并不能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增添多少价值,也不会对参会人员更好地理解会议精神有什么帮助,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意义的精益求精,也就是内卷的一种体现。据了解,在某些城市举办的高规格会议中,单单为了这样的会场布置细节工作,平均每次就要耗费十几个工作人员一整天的时间,这无疑是一种人力的浪费。

其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在很多单位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落实上级领导决定的某个项目,本可以按照常规的流程稳步推进就好,可偏偏要为了让整个决策过程看起来更加 “科学化”,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审计和巡查,而大费周折。他们会搞出一套又一套繁琐的科研报告,邀请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来提意见和建议,还会不厌其烦地开一次又一次的评审论证会,把整个过程折腾得无比复杂。

实际上呢,这个项目早在领导最初拍板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内容了。而这些看似庞大繁忙的工作,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还占用了众多工作人员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无比,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补全所谓的 “决策科学化” 的程序,把那个看似完美的 “决策圈” 画完罢了。有调查显示,在部分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用于这类额外程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甚至超过了项目本身核心内容实施所需的一半以上,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内卷现象。

其三,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是内卷。每逢重大节日来临的前几天,下级机构都会接到上级的号召,要求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参与检查的人员,可能连安全生产的专业资质证书都没有,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往往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走个过场,很难真正发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问题。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这样的检查未必能有什么实际效果,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出了事之后可以免责,还是不得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个几乎成为固定动作的 “任务”。据相关统计,每年因为这类应付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在一些地区能达到数百万之多,而真正排查出并解决的安全隐患却寥寥无几,这无疑是一种无奈又可悲的内卷行为。

其四,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是内卷。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 “创建评比” 活动,这些活动乍一看似乎有着很好的初衷,比如想要借助评比大赛来推动某些重要工作的开展,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关领域之中。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这些评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最终却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其预期的目标,做秀的成分远远多于实际所产生的实质效果。例如,那些频繁举办的某某 “创业之星大赛”,又或者是某省几个部门联合搞的 “科技创新先锋大赛” 等等。

事实上,真正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人,并不会因为有这样一场大赛才去选择创业,科技企业也不会仅仅因为要参加大赛才去搞科技创新。大赛原本期望能够成为推动个人创业和科技创新的有力 “催化剂”,但实际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这样的大赛活动自然就陷入了内卷的怪圈之中。相关研究表明,在部分地区举办的这类评比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甚至不足 1:0.3,严重偏离了预期目标。

其五,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就拿微雕和微刻艺术来说吧,它们从形式上看确实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创作内容往往只会少于正常尺寸的艺术品。尤其是在着色方面,微雕微刻受到了致命的限制,导致其艺术内涵很难超越正常的艺术创作。创作者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耗尽了自己的意志力,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反复雕琢,可最终并没有创作出更多新的、有深度的内容,还得拿着放大镜去欣赏那细微之处,着实是一种自我较劲,一种乐在其中却又有些自讨苦吃的行为。而且,在一些工艺品市场调研中发现,这类低水平模仿复制的微雕微刻作品数量众多,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无疑是陷入了内卷的状态之中。

其六,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以我们熟知的教育领域为例,僵化的考试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制度的约束下,学生们为了考取高分数,只能被迫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有限范围内下苦功夫,他们原本自由的学习空间被严重压缩,灵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创造力更是被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同时,为了能够在考试中比出高下,出题人有时候也很无奈,只好把考试题目出得离奇古怪。像那种考查某某战争中谁开了第一枪,谁开了第二枪,谁开了第三枪等等无聊至极的考题,屡见不鲜。这样的考试模式,让学生们陷入了一种为了分数而机械学习的内卷状态,失去了对知识本身探索的乐趣和主动创新的热情。据教育专家分析,在长期处于这种考试制度下的学生群体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去发挥创造力,更多的是在死记硬背和反复刷题。

其七,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就拿我国对很多历史名著的研究来说吧,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不过就这么几本书,可是一两百年来,无数学者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对它们的研究之中,没完没了地去挖掘其中的内容。到了现在,似乎已经很难再整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新东西来了,可研究依旧在继续深入,精细程度还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论文抄来抄去,不断用曲解原著和牵强附会的佐证来标新立异的现象,内容其实还是那些内容,就如同在那锅里反复翻炒的一堆烂肉,毫无新意可言,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内卷状态。有学术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关于这些经典名著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众多,但其中真正具有开创性观点和重大研究价值的,占比还不足十分之一,大量的研究只是在重复前人的工作,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

内卷之所以会如此普遍地存在,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必去过于深究每一个细微的原因,也没必要穷举所有的因素,毕竟如果陷入这样的探究之中,自身也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内卷的陷阱里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制度和文化这两个重要的维度,来简单认识一下内卷形成的缘由。

从制度方面来看,人们为什么会身处内卷困境而无法自拔呢?囚徒困境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之下,人就好像被困在了一个困境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 “配合” 的现有制度方案,只有极少数人会有勇气去选择与体制对抗。所以,人们便只能无奈地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人员,进行着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就如同客家谚语里所说的 “裤裆里面打拳” 那样,大家争来争去,哪怕累得死去活来,可不管怎么努力,付出再多,整体的利益总量并不会增加,始终就只有那么一点点。由此可见,这种制度化的内部竞争,无疑是内卷产生的第一大成因。据一些企业内部管理的调研发现,在那些制度较为僵化、竞争机制不合理的企业里,员工们陷入内卷式工作状态的比例高达八成以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整体效益提升。

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去分析,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帝王文化和太监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驯化出了无数的 “顺民”。帝王文化的核心是愚民,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更好地掌控天下,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太监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拍马屁,讨好主子,期望能够获得主子的恩赐,从而在宫廷之中谋得一席之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很多人从小就被要求要听话,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做事方式,都得规规矩矩,习惯于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去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基因就决定了中国人习惯于内部竞争,而缺乏那种向外开拓创新的勇气。我们看看现实中的官场、职场,残酷的内斗现象屡见不鲜,这其实就是文化基因影响下内卷的一种外在表现。

而且,从文化的另一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某个阶段后,一旦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就很容易走偏,进而走进死胡同。当面对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势时,由于难以做出有效的改变和适应,便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试图从原有的文化体系里去寻找寄托。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这样的情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内卷的特点。而封建迷信更是将内卷发挥到了极致,当人们没有新的思想产生,也没有新鲜事物可以期待的时候,人性中那种闲不住的特点,就会促使人们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折腾,最终陷入到内卷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内卷,终究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啊!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黑洞,不断吞噬着我们的活力与希望。不过,内卷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明白,表面上那些看似精细、复杂、讲究的行为和做法,并不等同于高级,更不是代表着先进,那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是一种在黑暗中无知的消耗,是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罢了。

只有我们能够勇敢地跳出这个内卷的圈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不断地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让我们重新回归到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新常态上来。所以啊,当我们明白了内卷的含义之后,无论是作为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有意识地去判断一下,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内卷的困境之中。而整个社会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推动营造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把体制改革的目标聚焦在鼓励发明创造,建立最小约束的自由机制上,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个人的才华都能得到真正的施展,不再被内卷所束缚。

0 阅读:47

一杯红尘醉

简介:陶渊明,无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