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青年时,是如何当上国民党宣传部长的?太优秀被火线提拔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0-07 10:02:33

1910年秋天,毛主席拜别父母离开家乡韶山,自此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

在此之后的数年里,毛主席经历颇多,读书、参军、当图书管理员,担任过小学教员、中学校长等等。

而在诸多经历中,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还曾担任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长一职。

要知道,一党之宣传部长,可不是什么闲散职务,那么问题就来了,毛主席当时是如何当上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呢?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太优秀。

一、

毛主席当初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前,曾差点被送去米店当学徒。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青年时期吃过很多苦,所以养成了严谨持家的习惯,靠着这一点加上勤劳能干,终于让家徒四壁的毛家一点点殷实起来。

也正是因为他的持家有方和勤劳,这才让毛主席少年时期有读书的机会。

不过,由于是苦日子走过来的人,因此毛贻昌对孩子的管教极为严厉,尤其是对身为长子的毛主席更是如此。

仅是严厉还不算什么,更关键的是,毛贻昌一度认为作为长子,就该继承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把这个家操持下去。

所以,毛贻昌始终认为读书用处不大,还不如多学点庄稼活儿,把田地打理好,但毛主席却不这么看,因此这么一来,父子二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少发生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毛贻昌始终是抱着把儿子留在身边的想法,所以根本就不愿毛主席离家,更不愿他外出求学。

为此,他一度想让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去米店当学徒。

但胸怀远大的毛主席怎么会甘心去当一个米店学徒呢?恰好当时他的表哥文永昌告诉他,距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正在讲授新学,这就更让毛主席心动了。

不过,要想外出求学,肯定要过父亲这一关,而为了让父亲同意,毛主席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知道单凭自己说肯定不行,就是普通的人说也说不通,于是,他请来了几个重量级的人物。

其中,有他的八舅文玉清,还有堂叔毛麓钟以及表哥王季范,之所以请这三位,是因为三人中的每一位,都有“特殊身份”。

首先是八舅文玉清,他作为毛主席父亲毛贻昌的同辈加小舅子,不管说点啥,至少表面上不能直接反驳。

而堂叔毛麓钟,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人物。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毛麓钟与毛贻昌是未出五服的棠兄弟,同时,他也是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一位长沙府学秀才。

所以,毛贻昌对这位堂兄十分敬重,童年时期毛主席偶有贪玩读书不用功时,毛贻昌就经常拿堂兄来当榜样,告诫毛主席要像族伯那样专心攻读,以便将来学有所成。

因此,把他请来,就是让父亲无法拒绝。

最后就是表哥王季范,王季范是毛主席的姨表兄,他也是一位学业有成之人,并且当时已经在长沙优级师范就读,是家族中公认的才子。

这样的三人组合,是毛主席精心考虑出来的,而最终,这三位也确实说服了毛贻昌,让他同意不再送毛主席去当学徒,而是同意并资助他外出求学。

1910年的秋天,十七岁的毛主席打点好行囊后拜别了父母,临行之际,他在父亲的账簿里留下一首诗,自此踏上了求学之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

离开家乡后,毛主席经历颇多,而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不断增长,他的身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到了1921年,毛主席已经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一员,正是在这一年的七月,他与何书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结束后,毛主席与何书衡返回长沙,并在同年10月,出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

湖南的工人运动,正是在这个时期由毛主席领导推动起来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等一系列大罢工运动均是如此。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大会,毛主席是以湘区党代表参加,大会选举出了九名正式委员以及五名候补委员,来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同时,新的中央局成立,陈独秀、毛主席、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为中央局成员,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担任了中央局秘书。

而这,也是毛主席第一次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三大的召开,除了人事方面的任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讨论国共两党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问题,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之后,共产党员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借助这个机会,毛主席结识了许多国民党上层人士。

而到了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为合作方,毛主席便以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前往广州,出席了此次会议。

这次大会上,毛主席积极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提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由于他的发言均是真知灼见,自然而然的就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在随后选举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候补委员时,毛主席不出意外的被选为候补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1926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才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也就是说,在1924年,论在国民党党内的地位,毛主席比当时的蒋介石还要高。

国民党的“一大”结束后,毛主席被派往上海的国民党执行部工作,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务。

在这里,毛主席结识了汪精卫。

汪精卫当时是国民党的风云人物,国民党“一大”会议期间,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除此之外,他还身兼数职,总之就是炙手可热。

而对于毛主席,汪精卫则是早有耳闻,两人在这之前虽未曾谋面,但汪精卫却早就知道毛主席十分有才。

怎么回事呢?这就得说到毛主席的老师之一,也就是曾任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易培基先生。

易培基先生早年曾参加过武昌起义,后又去日本进修,1913年回国后,便在湖南高等师范学堂任国文教员。

至1924年,易培基改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由于他讲课生动有趣,当时很多学生都曾受教于他,这其中就包括毛主席。

而易培基与汪精卫则是好友,并且在1924年之后,两人又同在孙中山处工作,自然是无话不说。

也正是在聊天的过程中,易培基提到了自己在湖南有个学生天资聪颖,令人十分看好,而他嘴里这个学生,正是毛主席。

这么一来,汪精卫就从易培基的口中得知了毛主席这个人。

不过,毕竟当时仅仅是听说,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毛主席来到上海工作后,汪精卫算是对毛主席的才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当年7月,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而汪精卫则出任了包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另外,又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

如此诸多要职在身,纵然再有精力,也难免兼顾不过来。

而汪精卫便是如此,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实在是分身乏术,汪精卫就决定把一些职务卸掉,以便更专注一些。

其中,中央宣传部长这个职务,就在他想卸任的范围内。

但要想卸任,就得找一个接班人,考虑来考虑去,汪精卫就觉得毛主席十分合适,一来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这也是汪精卫亲眼目睹的,二来他在国民党的“一大”会议上,所提出的一些宣传方面的想法相当不错。

所以,在1925年的10月5日,汪精卫在国民党第111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上,提出自己事务繁忙无法兼任多职,推荐由毛主席出任国民党宣传部长。

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通过。

就这样,年仅32岁的毛主席正式就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而在他上任之后,对之前国民党宣传工作无计划、不敏捷、不普遍的诸多缺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纠正,经过一系列调整,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很快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局面。

不仅如此,毛主席会还创办了国民党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由他亲自担任总编辑撰写文章,而这份刊物,在当时对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力,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毛主席出色的工作能力,令汪精卫极为满意,也正是因为如此,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不仅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以及宣传部部长,同时在会前,他还成为了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五位成员之一。

此外,大会中,毛主席所参与起草的《宣传报告决议案》以及《党报决议案》,都为后来国民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构思。

但在不久之后,由于蒋介石提出的旨在排挤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获得了通过,毛主席便辞去了宣传部长职务,并在1926年的11月离开广州。

没有了职务的束缚,毛主席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农民运动之中,通过亲自讲课、调研走访、实地考察,毛主席对农民运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以及理解。

最终,在1927年初,由毛主席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版,这篇长文,不仅让毛主席找到了革命之路,更让当时的中国找到了未来之路。

由此,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结语:

毛主席能在32岁便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一职,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优秀,凡是曾与毛主席共事过的人,都对他的能力赞赏有加,上学时如此,工作后也是如此,所以还是那句话,是人才到哪儿都能发光。

3 阅读:349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