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中医领域,我便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立志以所学,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张仲景的经方,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我如饥似渴地钻研,不仅是为掌握治病的技艺,更是源于对患者深切的责任感,期望能借这些经典良方,为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寻得解脱之道。
在漫长的治疗风湿骨病岁月里,每一次面对患者痛苦的面容,都让我愈发坚定用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为他们服务的决心。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人体肝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就容易被风寒湿邪侵犯,病邪久留体内,损伤筋骨,进而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我曾接诊过一位 40 岁的张女士,她被类风湿关节炎折磨了 5 年之久。初次见到她时,她双手关节肿胀、畸形,宛如扭曲的枯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她的双膝关节也僵硬得厉害,行走时一瘸一拐,每一步都仿佛用尽全身力气。
她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痛苦与绝望,哭诉着这几年四处寻医问药,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可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连最基本的穿衣、洗漱都成了巨大难题。
她舌苔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象弦紧。综合判断,她属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之症。依据张仲景的经方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其开方如下:
药方如下:制川乌、制草乌 、麻黄 、白芍 、黄芪 、桂枝 、当归 、细辛、甘草、生姜 、大枣

方中制川乌、制草乌,这两味药是散寒止痛的良药,在众多祛寒湿药物中,它们堪称 “猛将”。制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制草乌与之相似,二者均归心、肝、肾、脾经。
其强大的散寒止痛功效,能够直捣寒湿之巢穴,快速缓解关节疼痛,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那种深入骨髓的冷痛、刺痛效果显著。但因其毒性,在使用时需严格炮制,并遵循先煎的方法,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在此方中,它可助力发散风寒湿邪,使滞留于肌表、经络的邪气得以疏散。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与麻黄协同,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同时还能温通经络,为气血运行开辟通路,改善关节因寒湿痹阻导致的气血不畅。

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其止痛效果良好,与制川乌、制草乌相配合,可增强散寒止痛之效,且能通达表里,使药力更好地作用于全身经络。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在方中,它一方面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缓解关节拘挛疼痛;另一方面,白芍能制约制川乌、制草乌的燥热之性,防止其过于温燥伤阴。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它与白芍配合,缓急止痛效果更佳,同时能调和方中诸药,使各味药的药效协同发挥,避免药物之间相互冲突。
我扎根中医领域多年,醉心钻研张仲景的经方,在治疗风湿骨病的漫长历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张仲景的经方,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旧闪耀着智慧光芒,成为我治病救人的有力武器,分享出来,希望帮助到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