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北京城墙拆除前的老照片,城墙巍峨宛如欧洲老城!

万物知识局 2024-11-18 08:59:4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北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曾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其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深厚无比。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一些承载了数百年历史痕迹的老城墙,却未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北京古城墙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建设和完善,至民国时期依然保持着整体布局。

这些城墙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这些城墙逐渐被视为“障碍物”,其去留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

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城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且带有封建气息,应予以拆除。

而梁思成等建筑学家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古城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予以保留。

梁思成甚至与陈占祥共同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但遗憾的是,该方案并未被采纳。

1953年起,北京城墙、城门、牌楼等开始被大量拆除,这一过程中,孔庆普作为北京市建设局的技术人员,亲身经历了城墙拆除的整个过程。

他先后主持拆除了瓮城9座、城楼11座、城台12座等,共拆除城墙23.3公里,占全部城墙的67.7%。这一拆除行动持续到1958年,期间虽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和反对,但都无法改变这一既定事实。

在被拆除之前,北京朝阳门是作为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朝阳门城楼巍峨壮观,城楼上的琉璃脊、吻兽和木围栏等构件虽历经风雨侵蚀,但仍显得气势恢宏。

正在拆建中的城楼,不久之前威风大气的城楼,瞬间就变成只剩下几根地基的黄土堆了,在城门口还停着一辆大巴车,所以说 ,虽然城楼即将消失,但他还时刻履行着作为出入城关口的职责。

今天我们去北京,依然可以看到有“西直门”“东直门”的地铁站,这就是被拆之前的西直门,在被拆除之前,西直门城楼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

当时名为和义门,是元大都11座城门中西城墙由北往南的第二座城门,明代时,北京城进行扩建,和义门被改名为西直门,并沿用至今。

空中眺望北京的老城墙,它横亘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中,就像是一条沉睡不醒的卧龙,但时时刻刻都牢记着要守护一方城的职责和使命,这种老城墙在现实中要比我们想象的都宽阔厚实。

城墙下的商队,北京,作为中国两个王朝的首都,它的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在中原与西域的沟通之路上,商队是必不可少的身影,他们凭借着一批批骆驼和马匹,成为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往来的重要使者。

另一个视角的北京城墙,在两面高墙之中,竟然能够看到两条蜿蜒的铁道,也就是说,在城墙还没有被拆之前,那时候的人们坐火车是会从城墙壁只见穿过去的。

被拆之前的城楼,红砖琉璃瓦,看起来很气派,很漂亮,城楼下的街道两边有各种摆摊的小商贩,他们就在这里卖卖吃食,赚一些游人旅者的钱,旁边还有许多黄包车师傅,蹲守在城楼附近,方便拉生意接客。

长长的城墙下,还有一条缓缓而过的护城河,在古代,护城河加上城墙都是一国首都的标配,为了以防敌人兵临城下,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防护措施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护城河远远不止是一条河流这么简单,它承载的责任要更加远大重要。

崇文门被拆前老照片,崇文门当时不仅是京城南面的重要通道,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税关所在地,所以它也被称为“税门”,崇文门的建筑雄伟壮丽,城楼高大,这附近还有许多胡同和四合院等老北京建筑,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拆除前的北京钟楼,钟楼的建筑很有特点,据史料记载,北京钟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和鼓楼一同构成了当时都城中的重要报时中心,据说,每当钟楼的大钟敲响时,数十里外的人们都能清晰地听到那悠远绵长、圆润洪亮的钟声。

这张照片是崇文门下的街景,这一片非常繁华,有很多个体商贩,他们摆摊卖生活用品等东西,同时也有很多居民来这里置办东西,大街上既有人又有车马,看起来乱中有序。

这是被拆之前的大清门,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城门的地位不一般了,大清门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很容易想到,这门匾上的文字肯定经历了从“大明门”到“大清门”的改变,辛亥革命后,大清门有改成了“中华门”。

这是北京西华门,西华门还有东华门分处于紫禁城轴线两端,是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什么的基本都从这扇门出去。

照片中是北京的阜城门,又称平则门,始建于元代,是元大都城墙的一部分,它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与朝阳门东西遥遥相对,共同守护着京城的安全,在明清时期,京西门头沟的煤炭基本都经这道门运入京城,所以当时阜城门被人们称为“运煤门”。

照片里马车缓缓经过,它们身后就是德胜门,在明清时期,德胜门不仅是京城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

每当战事发生时,德胜门都会成为京城守军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局势的动荡,德胜门的军事防御作用更加凸显。

这是广渠门,最开始叫做“广储门”,广渠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明政府为加强京城防御体系而修建的外城七门之一,后面因为城门南侧的广渠河而得名“广渠门”,清代沿用此名,成为京城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防御要塞。

照片中的是正阳门,最开始修建于元至正年间,叫做“丽正门”,寓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美好,到了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对丽正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并更名为“正阳门”,取“正南之阳”之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国家的正统地位。

这是北京永定门,今天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如今周边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比如说天坛公园、南中轴路文化街区等等。

这是北京前门大街,前门大街应该算是以前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了,它不像前面的街区只有随意地摆摊,前门大街已经有很规整的商铺建设了,车马人流都很有秩序。

这是正在拆除中的北京城墙,据说是为了修火车隧道,当时帝国主义进入到北京后为了对我们资本输出,大量修铁路,开矿山,损害了很多宝贵的文物遗址。

北京城墙脚下的一处小水潭,旁边有高大的树荫遮阳,在炎热的夏天里看起来也非常清凉,旁边有几个行人驻足停留,应该是饭后出门散步的居民。

城墙下,一个牧民在牧羊,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来,城墙其实是无比的高大,人在它的脚下就仿佛一只蝼蚁,难怪以前攻入城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如今,北京的老城墙已经基本被拆除,只剩下崇文门、东南城角楼等少数遗迹,这些遗迹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成为了后人怀念和反思的对象,每当人们站在这些遗迹前,都会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然而,拆除老城墙的决策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反思,一些人认为,这些城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拆除城墙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如何,这一决策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无法改变。

如今,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老城墙来说,我们只能从照片和文献中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和美丽,这些城墙不仅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成为了后人心中永远的遗憾和怀念。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让它们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警示和反思。

0 阅读:46

万物知识局

简介: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