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林彪同志,你参加我们的卫国战争吧”。
迎着一脸热情的斯大林,林彪却不敢擅自做主,苏联的卫国战争,自己是中国的将帅,参加好似不太合理。
1940年9月,苏联召开军事会议,此时的林彪正在苏联养病,为了表示对之敬重,斯大林特意邀请其参加,这一去,就“出了事”。
当时苏联的所有元帅都认为德国会率先攻占乌克兰这片富饶之地,众人越说越兴奋,林彪的安静就显得格外反常。
“林彪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敌人的目标不是乌克兰,这里固然是一片富饶之地,但是希特勒的目的是消灭苏联而非掠夺苏联,打乌克兰没有用,更大的概率是从波罗的海开始,对苏联发动全线进攻”。
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遗憾苏联对自己多了份绝对的自信,他们仍将主要兵力“锁死”在乌克兰,事实证明,林彪是对的。
他拒绝了斯大林尝到甜头之后的邀请,也在心中定下了对苏联军队的评价……
十五个将军换一个林彪?
在蒋介石的眼里,林彪的命值十万块钱。
那是1933年的冬天,刚刚打了胜仗的林彪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下了“黄陂、草台岗战役,歼敌三个师,俘获二万五千余人”。
落笔的是少年战士的志得意满,升腾在蒋介石心中的却是无尽的仇恨,因为林彪战胜的是自己,失败的是轰轰烈烈的第四次“围剿”。
蒋介石不明白,明明是一举必死的旗,林彪是怎么做到将其盘活的,可他害怕且忌惮着林彪,他的路数蒋介石不懂,于是他决定悬赏十万要林彪的人头。
林彪是蒋介石心中的“战争魔鬼”,这是对他能力的肯定,而对于这块发光的金子,斯大林自然也是注意到了。
不过,斯大林与林彪故事的开始,却是源自一场美丽的“误会”。
平型关大捷振奋了军心,报喜的林彪却被当做日军误伤在1938年的冬天,彼时陕甘宁边区的卫生条件相当之有限,闻之林彪手上的蒋介石,更是在暗中加大了对急需药品的封锁。
该怎么办?
伟岸的毛主席看着林彪日渐单薄的身子止不住的落泪,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将林彪送往苏联治疗。
在应该与敌人刀枪肉搏的紧要关头被送走,林彪感念毛主席的善心,却也怨愤自己的无能,抵达苏联之后的他虽然表面上看着很是平静,却时常在无外人在场的时候发脾气。
理想与现实困境出现了对冲,林彪决定从书中寻找答案,他开始疯狂的攻读英、法、德、俄等国军事家的著作。
本就是少见的天才却依旧能这么沉得住气的努力,取得的成果自是斐然,林彪很快成为了一名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军事战略家。
原本就受到毛主席照拂林彪消息的斯大林自然是一直关注着这号人物,不过这份热切,随着德军铁骑的到来,却被分走了大半。
彼时的世界各国,饱受战火的荼毒,在1939年的春天,一切更是来到了战争爆发的临界点。
苏联想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但是法西斯联盟好像不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独善其身,即便是小有名气的苏联。
而苏联虽没有卷入战火的打算,却也始终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琢磨着已然征服丹麦和挪威的德国军队,会以怎样的路线对法国发动侵略。
会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而自从会议开始,斯大林的眼睛就没有从林彪的身上移开过,眼看众人讨论即将有定论,他便开口询问了林彪的看法。
这是苏联,不是中国,林彪是中国的兵,是中国的将帅,他在苏联,却是最好只做一个养病之人。
“我不是希特勒,不好说他的真实想法”。
摆明的拒绝遇上摆明的不愿放过,在斯大林那句“我不满意”的回复下,林彪只能再度开口。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让防线发挥作用,只有从正面攻打,在中国的反围剿战争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战术”。
被围在苏联一众高官之间的,是有着火烧眉毛也不着急之称的林彪,斯大林虽然想听林彪的看法,却也只是听听而已,最终并未采用,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引以为傲的马其诺地区数十个师的兵力发疯一样的溃逃。
苏军将领开始一直佩服林彪像天才一般的判断与预测,但这次出行,却让林彪对苏军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光鲜亮丽下的不堪一击
1941年12月,林彪踏上了自己的返程之旅,在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毛主席之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此行除了身体康健之外的最大收获。
“主席,苏联在军事方面思想比较僵化,打法只有一种且不知变通,在不进步就是退步的情况之下,苏联绝对不可能稳坐霸主的位置,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有超越苏联的那一天”。
林彪的一席话好似天方夜谭,毕竟从一个大而不强的农业国到经济雄厚的工业国,苏联的步伐是所有人的不敢想。
为苏联提供底气的,是苏联前身沙皇俄国的基本情况。
虽然沙皇俄国曾经败给了因为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但是爆发在1914年的一战,还是让沙俄看到了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经济危机在1928年爆发,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是挑战,裁员是必经之路,但是当被摒弃的人才在苏联聚集,却是直接推动了苏联工业的高速化发展。
到底盘已经扎好的程度,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了锦上添花,团结的人心注定是什么都可以做成。
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成为了霸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煤矿石油和天然气,也让世界上很多在此领域匮乏的国家都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
可要想让人信服,军事实力都是必然的,苏联雄厚的军事实力人尽皆知,林彪的话里话外却都把苏联人当做什么都不懂的“草包”,按理说并没有什么可信度,但毛主席却是一字一句的记在心里。
不管中国能够在有朝一日超越苏联,1942年的眼下,中国需要从苏联借鉴和学习的还有很多,不过“查漏补缺”还是少不掉的,毛主席决定在军队上避开所有的“死脑筋”和一竿子到底,永远要追求在不同的形势下,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
三大战役就因此成了中国战略战役的典型。
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三大战役在1948年的9月12日拉开大幕,决定以东北锦州为突破口进行战略决战的,是伟大的毛主席。
这是一处地理绝佳的位置,它连接着东北与华北,在这里驻扎着的是国民党6个师和2个团的兵力。
首打之战,必须要赢,25万大军在9月逼近锦州,迎敌的蒋介石也慌忙调来东西进两个兵团,只是他的自信,比不上毛主席意志上的坚决。
“尽可能快的攻城,只要攻克了锦州,就相当于是有了主动权,就成功了一半”。
毛主席眼光的“快准狠”,东北野战军手脚的麻利到位,成功的领导人配上优秀的执行人,蒋介石的几十万兵力,不过撑了31个小时,就在献出十万守军的消耗之下,为解放军打开了锦州城的大门。
被俘的范汉杰不无感慨的说出一句“这一决断,若非是雄才大略之人,是断然做不出来的,锦州这一断,蒋介石再想东北和华北畅通无阻,可就困难了”。
一战一捷,次战次捷,东北野战军一鼓作气,接连拿下了长春、辽西、营口,东北全境终于迎来了解放。
一举致命扎在了敌人最痛的伤口,尽显的,就是毛主席对战略战术的合理运用,但这还只是开始……
历史真的是贯通的
因为淮海战役,除了胜利,根本就是别无选择。
已然落败于下风,这一次的蒋介石是势在必得,一方面要求黄百韬加修工事,一方面紧急调派杜聿明前往支援。
蒋介石也清楚,华东野战军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黄百韬,不过因为地势的原因,我军的攻击是相当困难的。
有问题,抱怨是没用的,毛主席当即想办法解决,最终决定以三个纵队在正面攻击,占领阵地之后就立马动手修筑防备工事,以品字形或梅花形为支撑点,构成一个可以灵活相互支援的防御阵地。
胜利是必然的,即便蒋介石怒骂着“如此消耗浪费,不计成效,是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他还是不得不接受淮海一战,他又败给了毛主席。
平津战役成了蒋介石最后的希望,不过却已经是负隅顽抗的不自量力,开战之时的我军兵力远在蒋介石之下,但等到了1948年的11月,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300万,超过了蒋介石。
双方都清楚平津是最后的交锋,傅作义在自己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旧做出错误判断,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增援张家口,毛主席迅速锁定这一重要战机,以傅作义为切入口,拿下了平津一战的胜利。
154多万的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战略大决战在毛主席的总指挥之下,也取得了赫然的成功,这是毛主席对苏联战术规避后的成功,而林彪对苏联军队的评价,也在俄乌战场上体现了个恰如其分。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侵入乌克兰,一个是世界上颇有名气的大国,一个是军事实力哪哪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小国,所有人都觉得,如此兴师动众的俄罗斯定能做到快刀斩乱麻,但事实是,已经到了2023年9月的现在,俄乌战争依旧没有停止的势头。
其中或许有美国的和稀泥,但却也难掩俄罗斯的鲁莽,证明其依旧在秉持着“老苏联”思维,没有在战争前做好最坏的打算。
战争从来都是凶险的,战前考虑不周,就只能在战争中体会恶果,没有完全的准备就摆出十足的架势,在国际上贻笑大方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献出了太多的人命伤亡。
拖拖踏踏不是战争应该有的态度,抗美援朝一打就是几年,那是过去的事情,是上一个时代的事情,是不应该在借鉴的时间。
或许俄罗斯凭着自身的实力依旧能够占据渺茫的上风,但其应该想一想,这一战目前是收获大,还是得到的损失多,好在战争之后,好好改一改从苏联那继承下来的“武断”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