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希望的一代”能和教育大山对抗吗?
教师节的前一天,湖南益阳的梓山湖学校,发生了一起“牛奶干杯”事:一位老师和订了牛奶的学生一起干杯,没有订牛奶的学生则委屈巴巴地趴在桌子上...
此事件,又一次狠狠地戳中家长们的心窝:
“我还得订购得起老师指定的牛奶,才能让孩子上学,否则学都没脸上了,是吗?”
“老师这是故意的,故意讽刺那些没有订奶的学生,这是变相逼着你订早餐奶。”
为了“倒逼”学生订早餐奶,就采取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来刺激、打击没订早餐奶的学生。
这居然是老师所为,而且还是在教室里公开进行。由此可见,涉事老师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错。对他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尊严不重要。在他心里,“有教无类”是不存在的。
涉事老师的做法“肯定不对”,必然让学生“肯定很不舒服”,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羞辱感”。为了利益,可以不讲师德,不讲原则,不择手段,实在令人寒心和失望。
老师的如此做法,势必会倒逼出一种现象——即便学生不爱喝牛奶,可能也会为了“显得合群”,去订购牛奶。
为何老师会有意地针对未订购牛奶的学生?学校是否制定了相应的任务指标?其中又是否有利益输送?这些问题都有待相关部门查清。
近些年,学校屡屡被曝出向家长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事后也总会打着“家长自愿”的旗号,可问题是,家长有选择的权利吗?敢不自愿吗?他们有的担忧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有的担忧孩子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有的担忧孩子会产生心理负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份“自愿”都带着些许无奈。
理想的家校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但在现实中,学生及家长处于被动地位的现状并不罕见。
孩子能和老师对抗吗?能和群体性对抗吗?能和教育这座大山对抗吗?
中国百姓苦“教育这座大山”久矣:
01、教育“乱收费”已昭然若揭,一些城市热门中小学的择校费或赞助费数额高达几万,令人瞠目结舌。一些基层政府通过中小学校征收农业税、敬老院费、集资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还有一些学校强行推销保险、食品、学具等。
02、所谓的“奖、助、贷、减、免”扶助方案则无一项真正落实到位,每年都有若干贫穷家长因交不起子女的大学学费而自杀(因贫辍学已经不是新闻,“学费杀人”才称得上新闻)。
03、人民教师在给中国的下一代做着怎样的“示范”?
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唆使学生报补习班,不报班的在课上各种给学生穿小鞋;
为了能够挣到钱,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
教授们为了评职称,为了拿到大额科研奖金,数据作假;
...... ......
当教育工作者都“一切向钱看了”之后,学校教育还有希望吗?
此时想起1957年11月17日,毛爷爷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