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汪曾祺《岁寒三友》:在困境中坚守,在寒冬中绽放

星海月浅浅 2024-10-15 18:15:24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岁寒三友》是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看到“岁寒三友”几个字,联想到三种植物:松、竹、梅。

“岁寒三友”是成语,出自宋代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深秋之后,百花凋谢,唯有松和竹常绿,梅花迎寒盛开,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

汪曾祺先生的《岁寒三友》,讲述的是三个人物,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人生的起起落落。

这三人,也如松、竹和梅一样,经历寒冬,依然直面生活,表现出一种坚韧的人生精神。

1.故事梗概

汪曾祺先生这篇小说行文独特,开篇先简单概括三人的总体情况。

“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这三人从小一块长大,日子都过得不上不下,时好时坏。为人善良,待人友好,乐于助人,对地方公益,从不袖手旁观。在当地,名声都不错。

下一步,故事分别讲述三人的落魄生活。

王瘦吾的绒线店不大,养活一家人挺难的,连儿子的胶鞋,女儿的白球鞋都买不起。

王瘦吾为此总想发财,什么生意都尝试去做,各地东奔西跑。后来他开了一家绳厂,终于稳定下来。

陶虎臣家开炮仗店,经常试验炮仗炮仗。每次在阴城试炮仗,城里的孩子都来追着他跑。除了常规的炮仗,陶虎臣还有家传绝技,做焰火。

但是,鞭炮生意不是时时好,他家生意日渐萧条。

靳彝甫是画画的。故事讲述当地有三种画画的人,一种家有田地,画画只是消遣。一种是画匠,把画当商品的。靳彝甫的画处于两者之间,他等人登门求画,画按尺论价。

靳彝甫家传三代都画画,也有些家传诀窍。他本人喜欢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画。此类画求画的也不多,他家也只是半饥半饱状态。

写完三人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写三人都交了好运。

王瘦吾的绳厂挣了钱,转业开办草帽厂,生意红红火火。

陶虎臣也在闹大水这一年发了财。

这一年发大水,当地人本以为会决堤,都等着逃命。没想到河水从下游泻出,大家平安无事,秋收在望,于是决定放焰火庆祝。陶虎臣家承揽了一半生意,其他的匀给同行做。

靳彝甫除了画画,还养蟋蟀。斗蟋蟀挣了一笔钱,还引来了一位贵人,大画家季匋民。

季匋民看上了靳彝甫的三块田黄石章,靳彝甫视之如命,不卖。得季匋民指点,靳彝甫去上海开画展,挣了不少钱,名利都有了,就去“行万里路”,离开了故乡。

接着,就是一个重大转折。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好,被抢行霸市的王伯韬看上,通过超低的价格战,硬生生把他的生意抢了去。

王瘦吾不得不把草帽厂倒卖给王伯韬,气得生了一场重病,挣的钱花得七七八八,人也瘦得像纸片一样。

陶虎臣的炮仗店则因为政策问题,冬防期严禁燃放鞭炮,三年后也关停了。

家里揭不开锅,宋保长还来趁火打劫。他给陶家做媒,出二十块钱让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一个驻军连长。

陶虎臣自然是不愿意的,女儿体谅,自己同意嫁给连长。两个多月后,女儿回来,不仅被连长虐待,还染上脏病。

又过了一段日子,陶虎臣无路可走,选择上吊,被财神庙的一个侉子救了。

故事的结局,靳彝甫回来了,发现王瘦吾和陶虎臣家的困难,他把视之如命的三块田黄石章卖给了季匋民,换来200洋钱,分给两人度过难关。

故事讲述了三个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通过情节的开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深刻剖析复杂的人性。

2.写作技巧

(1)人物特色

三人的姓名、外貌、个性各有不同,作者精心安排,文中却自然天成,好像理所当然。

王瘦吾很瘦,瘦得从长衫外就能清楚看到肩胛骨。可以说是人如其名。

他年轻时风雅过,小时候跟着邑中名士学习,也会作诗。

父亲死后,他才承接家业,从此不再作诗。但他的学识,被应用到做生意上面。他做的生意,都别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可惜一番折腾,也赚不了多少钱。

学得不多,眼界有限,加上时运不济,生意难做。

陶虎臣长得敦实,文中说跟他的名字很相称。其实,倒不如说陶虎臣和他的炮仗店以及一身技艺相称。

“虎”是兽中之王,凶猛彪悍,陶虎臣本身就有勇猛的特质,否则他怎么敢一次次试验炮仗。

他为了做焰火,还弄坏了一只眼睛,就算如此,他也没有胆怯过。

“臣”有官吏、百姓之意,陶虎臣既是猛虎,也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他和善,宽厚仁慈。

他的脸上常带着笑容,文中描述:“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的。”

靳彝甫家三代都是画画的,他的名字很风雅。“彝”,古代青铜祭器;“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本人也很风雅,靠画画为生,生活半饥半饱,却活得有滋有味。院子里种花,春天放风筝,夏天种荷花,秋天养蟋蟀,还收藏了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三块。

(2)语言特点

汪老的作品,语言简洁,自然流畅。

他曾分享过语言技巧,多用短句,长句和短句搭配,少用成语,多用四字句。

这篇文章里面,短语不少,四字句也不少,举几个例子说明:

“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

“这个地方把双响的大炮仗叫‘天地响’,因为地下响一声,飞到半空中,又响一声,炸得粉碎,纸屑飘飘地落下来。”

“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弄不好,还会出事。”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田有地,不愁衣食”

“半饥半饱,有滋有味”

“万里无云,一天皓月”

“火光炎炎,逐渐消隐”

“面色红润,眼里有光”

(3)瞻前顾后,前后映照

汪老曾说,写小说,应该瞻前顾后,前后映照。

故事中有三个人物,三条主线,除了开头一句“从小一块长大的”,中间偶尔穿插两句,几乎毫无感情交融,到最后,却都汇聚一起。

靳彝甫想去参加斗蟋蟀集会,王瘦吾和陶虎臣给他凑了路费和赌本。王瘦吾和陶虎臣落难,生活艰难,靳彝甫将自己最爱的田黄石章卖了,换来二百洋钱,为他们解决困境。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互相成就,最终成就一个主题“岁寒三友”。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特别人物。

在描写陶虎臣时,陶虎臣试验炮仗的地方是阴城,那里有一个破财神庙,庙里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无路可走,在阴城上吊,就被这个侉子救了。

故事里,没有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是多余的。

(4)故事背景

理解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故事背景。

《岁寒三友》写于1980年,故事发生于民国时期。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

也因为这样,陶虎臣的炮仗店经营不下去了。

看过网络上一些对《岁寒三友》的评价,其中一位文友对汪老编排陶虎臣嫁女一事十分气愤。

陶虎臣有手有脚,有妻有儿女,一家四口人,家里粥都喝不起,几人为何不出去工作。

其实,结合故事背景,在那个年代,不像现代一样,那么容易找工作。

另外,当时想给陶虎臣做媒,以二十块钱,让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一个驻军连长的缺德人,姓宋,人称宋保长。

“他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钱也敢拿的。”

“保长”是什么?据说在那个年代,公正人士是不愿意担任保长的,担任保长的多是不肖之徒。

由此可见,如果陶家不嫁女,也许会遭遇威胁、刁难。让他们一家找不到工作,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故事里的侉子独自住在阴城的破财神庙,那里野狗多,侉子杀狗吃狗肉,不愁吃住。

可王瘦吾和陶虎臣家里生活困难,粥都喝不起,他们为什么不去抓野狗,吃狗肉?

阴城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坟头。据说是古战场,相传韩信在那里打过仗。

以那个时代的封建迷信,人们敬鬼神,肯定是避着那个地方的。也只有陶虎臣胆子大,去那里试炮仗,还去抓蟋蟀。即使如此,他也没敢抓那里的野狗。

时代就是如此啊,很多时候,普通百姓无可奈何。

(5)留白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让我想到“六月飞霜”。

陶虎臣那么和善宽厚。给他挣了大钱的蟋蟀死去,他都会定制一个小小的银棺,把它埋了。小孩子追着他试炮仗,想亲自试一试,他每次都特意做几个捻子长的炮仗,点燃了,好长时间才响。

他必定是遭遇了大难,才会想不开。后续遭了什么难,故事里没说。

这里就用了小说的写作技巧“留白”。

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话无须多说,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

故事结尾三人在酒楼喝酒,同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

“只有这三个人”,是不是很像松、竹、梅三种植物?寒冬时节,只有三个友人相聚,不知不觉,就对应了主题“岁寒三友”。

在困境中坚守,在寒冬中绽放。

环境描述,贴着人物写,写得隐晦,同样“留白”了。

结语

我们在理解小说的时候,每个人的眼界不一样,解读内容是不一样的,得到的感悟也不同。

但不管怎么理解,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或乡土风貌,或人生道理,或写作技巧,甚至单纯的优美的语言。

将其化为己用,我们阅读这一篇小说,也就有了意义。

这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三个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在寒冬中绽放,他们坚韧的精神,如同松、竹、梅一样,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人生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不管任何时代,任何人,我们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熬过寒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