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古人独开生面——何绍基《道因法师碑》、黄易《仿古山水册》

弘扬有经典 2024-05-07 19:13:10
熔铸古人 独开生面——何绍基《道因法师碑》、黄易《仿古山水册》丨中国嘉德2024春拍

本辑呈献今春“大观——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中两位金石大家的经意之作:何绍基楷书临《道因法师碑》四大册,共一〇一开,自咸丰戊午(1858年)仲秋月朔三日至十六日临竟,历时近半个月,为其晚年变法阶段用意之作;黄易《仿古山水册》十二开,构境老到,或取古人诗意,或仿古人笔法,或为亲身游历的实景,开开尽“金石雅兴”,又经日本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山本悌二郎“澄怀堂”珍藏,由日本汉学家内藤虎题签。

四册一〇一开,选刊三十六开

Lot 2935

何绍基(1799-1873)

楷书临《道因法师碑》

册页(四册,一〇一开)水墨纸本

咸丰戊午(1858年)作

30×41.5 cm. 约1.1平尺(每幅)

题识:咸丰戊午仲秋月朔三日至十六日临竟。蝯叟。

钤印:何绍基印、子贞

鉴藏印:重子所赏

说明:

1.何绍基孙何维朴题前页,桐城张祖翼题签。

何维朴(1842-1922),字诗孙,一作诗荪,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州人。同治六年(1867)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辛亥后,寓居上海盘梓山房,以书画篆刻自给。诗孙自幼受家庭熏陶,秉承家学,好书翰之事,于书法、绘画、篆刻用功最勤。

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庵,安徽桐城人。嗜篆隶金石之学,亦工行楷,尤长与分隶。与汪子渊、吴昌硕、高邕并为“海上四大家”。

张祖翼(1849-1917)题签条:

1.何子贞先生临道因碑墨迹。分装四册。第一册,连额廿六页。甲寅(1914年)中秋,磊堪题。钤印:祖·翼

2.何子贞先生临道因碑墨迹。分装四册。第二册,廿六页。甲寅中秋,祖翼题。钤印:磊盦

3.何子贞先生临道因碑墨迹。分装四册。第三册,廿六页。甲寅中秋,磊盦署。钤印:磊翁

4.何子贞先生临道因碑墨迹。分装四册。第四册,廿四页。甲寅中秋,张祖翼。钤印:磊堪

2.附退赔签。

咸丰五年(1855),何绍基(1799-1873)在四川学政任上,因“缕陈时务十二事,上责以恣意妄言 ”,而被“降三级调用 ”。此后复官无望,遂于咸丰七年(1857)接受了山东巡抚崇恩的邀请,主讲泺源书院。

其长孙何维朴(1844-1925)更是记述了他勤于临习东京诸碑(汉碑)的日常:

先大父肄书从篆分入手,故行楷兼有篆分意榘,然未尝专习篆分也。至六十岁,当咸丰戊午、己未间,始专八分书,每日皆有课程,日书数百字。自此至七十岁,十年中东京诸碑临写殆遍,而于《礼器》、《张迁》两碑尤所深嗜,各临至百数十通。

何绍基晚年书风之变——以篆隶之笔运于行书,与他在这一阶段大量专攻临习汉碑密切相关,但在勤于隶课的间隙,也能偶见他对唐碑的临习。

欧阳通《道因碑》、李北海《麓山寺碑》、颜真卿《李元靖碑》,这些在其前半生早已浸淫过无数遍的法帖,在此期间,偶然欲书,是想何绍基必有他临习的用意,而专攻篆隶,也可想他此时所临唐碑,在面貌上一定会有较大的变化。

何绍基作于咸丰八年(1858)仲秋月(八月)朔三 日至十六日的《楷书临道因碑》,正好印证了这一 猜想。从何维朴 1914 年对这件作品的题识:“是年 (1858)临此碑两通,李北海《麓山寺碑》一通,颜鲁公《李元靖碑》一通”,可察,该作应是何绍基在1858这一年里所临《道因碑》两通之一。

前页:何维朴(1842-1922)题:故大德因法师碑。咸丰戊午仲秋月朔三日至十六日临竟。先大父六十岁书。时在济南主讲泺源书院,是年临此碑两通,李北海《麓山寺碑》一通,颜鲁公《李元靖碑》一通,以后遂专临东京碑矣。甲寅(1914年)中秋,何维朴谨识于申江侨寓。钤印:维朴之印、诗孙

首临《道因碑》后不久,在来年(1849)正月廿六日至二月四日,何绍基又完成了《道因碑》第五通临写,并把他赠给了好友张穆(1808-1849),该本在民国时曾收藏于谭泽闿处。此后,何绍基持续数年观摩、思考、临写《道因碑》,从咸丰元年(1851)到同治八年(1869),在《何绍基日记》中均可见他与《道因碑》相伴相随的身影。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何绍基一生至少通临过七遍《道因碑》,现存世作品有三件,其中谭泽闿旧藏何绍基临《道因碑》已不知下文,再有乃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1848年临《道因碑》,另一件则是这里提到的何绍基1858年执教泺源书院期间所临《道因碑》。因而实际所见何绍基临《道因碑》只有两件作品,时间相差十年,而1858年所临这件作品,已处于何绍基晚年变法阶段,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何绍基的书法以颜楷贯穿终始,临写的虽然是欧阳通的楷书作品,但颜书的痕迹依然明显。相比之,1858年这件作品气息更加饱满,韧劲更足,以己意书之也更加突出。尖笔减弱,圆笔增加,尤其是在撇和捺的收笔上微微上翘,加进了书写隶书时摆动的动作。整体用笔减少了楷书的提按和顿挫,有意无意的晃动,形成了线条斗颤和迟涩的效果。

何绍基1858年所作《楷书临道因碑》是他晚年变法专攻隶书时兼习的一件作品,他对欧书的热爱伴随他整个人生,这是他习书的根基,在时代潮流下,如何顺势而为在书法上有所成,在根基中寻找篆隶遗意,并上追汉隶,就成了他后半生习书的必修课。二者互为融通,以篆隶的笔法和气度表现《道因碑》大概是何绍基临习这件作品的用意吧。

Lot 2937

黄易(1744-1802)

仿古山水册

册页(十二开)水墨纸本

戊戌(1778年)作

20×26 cm. 约0.5平尺(每幅)

出版:

1.内藤虎次郎编:《清朝书画谱》,第70页(第三开采莲图),博文堂合资会社,1916年。

2.《废墟とイメージ——憧憬、复兴、文化の生成の场としての废墟》,第76页(第六开昭武山石室图),神奈川县立金泽文库,2023年。

著录:《澄怀堂书画目录》卷八,第105页,文求堂东京,1932年。

展览:“废墟とイメージ——憧憬、复兴、文化の生成の场としての废墟”,神奈川县立金泽文库,2023年9月29日-11月26日。

说明:

是册经日本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山本悌二郎珍藏,并由日本汉学家内藤虎题签。

山本悌二郎

山本悌二郎(1870-1937),号二峰,斋名澄怀堂。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从事实业。曾担任日本劝业银行社长,主理台湾制糖(第一所新式制糖工厂)。政治方面,山本连续当选众议院议员,后成为田中义一、犬养毅的内阁,官至农业大臣,地位非凡。日本收藏、学习中国书画的历史悠久。山本出身望族,父亲山本桂为汉方儒医,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山本在父亲以及日本儒学者圆山溟北的教导下,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他好博览,通汉学,能作诗,精鉴赏。在他东京的宅邸澄怀堂内,广泛系统性地收藏了中国唐宋以来至晚清时期的书法与名画,数量达两千余件。在日本私人的中国书画收藏中属于最大规模。

日本澄怀堂美术馆

他于1931 年编成的12 卷《澄怀堂书画目录》,上起敦煌石室写经,下迄清末,无不精华,如此庞大规模,在日本所有收藏中国书画领域,能与其匹敌者屈指可数。山本步下政坛后,陷入财务困难,其藏品一部分交予亲信熊信行(1906-1991)继承,成为了现在澄怀堂美术馆的馆藏。另一部分则被迫出售,有的藏于国内外大型博物馆,如传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大阪市立美术馆)、宋徽宗《五色鹦鹉图》(波士顿美术馆)、元·张渥的《九歌图》(克利夫兰美术馆);有的由私人收藏,或作为显赫来源的珍品在拍卖市场上隆重呈献。

本册著录于《澄怀堂书画目录》卷八

山本悌二郎对于收藏极为讲究与严谨,每收到一幅作品便会请教书画专家如内藤湖南、罗振玉、黑木钦堂等人,因而他的许多藏品上都能看到这些专家的题跋或题签。本册面本即有内藤湖南书签。

内藤虎题签

内藤虎(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后以“湖南”之号行于世。1907 年被京都帝国大学聘任为东洋史学专业讲师,1909 年成为讲座教授。在日本史学界素有“京都中国学泰斗”之美誉。他除了在中国史学方面贡献颇著,出版了《中国上古史》《中国史学史》等多部专著外,对中国绘画史也有很深的涉猎。他提倡“东洋文物保存于东洋”理念,吸引了当时许多日本政商名流、学者对中国书画进行收藏,山本悌二郎便是响应者之一。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好金石,擅篆刻,工书画,与丁敬并称“丁黄”,是“西泠八家”中之翘楚,极得翁方纲、钱大昕等所赞誉。

黄易此册十二开仿古山水,构境老到,或取古人诗意,或仿赵孟頫、倪瓒、王蒙、王绂、恽南田等古人笔法,或为自身游历过的实景山水造境,三者水乳交融,生动和谐。

慈明庵图。法赵松雪。小松黄易。 钤印:黄易之印

东源水景。仿黄鹤山樵笔。小松。 钤印:黄易之印

摹倪迂溪山亭子。戊戌首夏,小松黄易。 钤印:小·松

半拂扁舟半拂漪,碧霄晴挂一丝丝。人生得此风流致,盼煞吴中好女儿。去年春日泛舟大明湖,见岸上垂柳一株,摇曳可爱,因作绝句赏之。秋菴居士黄易。 钤印:小松

本册第一幅跋曰:“去年春日泛舟大明湖,见岸上垂柳一株,摇曳可爱,因作绝句赏之。”

画面大片留白作水天一色,一株才抽条吐绿的春柳婀娜伸展,半拂扁舟,半拂涟漪。近景的浅滩、沙洲、树干皆以干笔渴墨写成,丝丝缕缕的飞白墨痕与远山的空濛水色交叠生趣,沿着舟中人远眺的目光,可见一行飞鸟遥遥振翅。心境、诗意、图景相和,一派踌躇满志。

柳溪春雨。拟九龙山人。小松。 钤印:易

黄易人情达练,胸怀若谷,画风古雅有远韵,从本册第四幅山水可窥一斑。其本言高山古木的意象与月下鼓琴相衬,遍舟水槛和月下吹笛的意境相和,而“今写斯人于层崖吹笛,又似乎得宜,可见宜与不宜,乃无一定耳。”可见黄易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既注重取法多家,但绝无泥古之思想。

高山古木,宜于月下鼓琴。遍舟水槛,宜于月下吹笛。各有所契也。今写斯人于层崖吹笛,又似乎得宜,可见宜与不宜,乃无一定耳。酒以为人合欢,又不可为愁人遣闷乎。泥者不可与言斯道也。黄易。 钤印:易

昭武山石室图。名山邃谷所建石室,多东西两汉制造,且内多有画像。殆亦时所贵尚使然也。黄易。 钤印:小·松

作为篆刻和书法名家,黄易写画轻松,多为澹墨简笔,出入枯润老嫩之间,画面视觉层次极为丰富,使观者每每流连忘返。

其枯者,多用干笔散锋在纸上皴擦,写出山石、坡土、树木的肌理质感,用笔干燥松快,痕迹震颤多变,形成各种形态和走势的“飞白”。如丝线般错综交织的墨痕记录了写画时的节奏和力度,既带来速度感和力量感,又呈现出层次感和韵律感。

岱岳对松山图。岱山访碑曾作廿四图,此乃末幅。黄易。 钤印:黄易之印

百千庵图。黄易。 钤印:黄易之印

其润者,水分控制得宜,点染迅速果决,如本册中的船影、浮萍、月色、远山,直接以墨色晕染,柔和温润,水光幽远杳渺,在空间中显出似真似幻苍茫感,兼具抒情与诗意。

其老者,用笔顿挫转折,势如千钧,如本册中写层岩、老树、苍松、枯藤,或点出浑厚,或擦出苍劲,或明或暗,或浓或淡,于峥嵘轩峻中仍见秀逸。

其嫩者,如柳枝、修竹、垂蔓、汀草,细嫩润泽,用笔流利自如,线条富有弹性,有欣欣向荣之感。如本册第三幅采莲图小景,岸边翠柳的枝条以枯笔与嫩笔交错写成,舒卷灵动,叠出茂密如烟的夏日盛景。

法南田先生采莲图小景。黄易。 钤印:黄易之印

琵琶亭。谁问霓裳与六幺,江头冲晓一停桡。罗裙酒浣青衫泪,并作浔阳昨夜潮。小松黄易。 钤印:小·松。

梅花亭子西溪上,瘦鹤寒时叫一声。恽东园有此本,偶摹其意。小松黄易。 钤印:易

0 阅读:0

弘扬有经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