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请点赞!
李白最脍炙人口貌似也最简单的一首五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简简单单二十个字,版本是很多的。
一说窗前明月光,一说这床不是床,是井栏,等等等。
一说举头望山月。
我觉得版本的事情,众说纷纭,不可考。
唯一可信的,就是诗境,看看那个词造就的意境更符合逻辑,更美。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动作是有连贯性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不说了,很明显了。
但是上一句有没有动作呢?
有的。
所以,我觉得,上一句应该是: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夜里,月光一定是从窗外照进来的,如果是床前,就没有这个流动性了。
诗人看窗外的月光,也是有一个抬头的动作的。
抬头看见窗外的月光,顺着洒进屋内的月光,低头看到洒满月光的地面,白茫茫的好似一片白霜。
所以,这一句,也是有一个抬头和低头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把月光当做霜,不光是视觉问题,还有心理问题,孤寂寒冷的心境所致。
然后,再望向窗外的明月,良久,低头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从意境来看,山月是有遮挡的,与白茫茫一片好似白霜的意境不相符。
那么这样一来,我认为最美的《静夜思》应该是这样的: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诗人有两次抬头和低头的过程。
第一次抬头和低头,是感觉夜凉如水,悲从中来。
第二次抬头和低头,是向月光寄托思乡之情。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该是从这里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