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行强调一个“真”字,修真有诸多法门,旨在去除掉人们身心意上的所染所着,从而见得一颗真真切切的原始之心。道祖说,修行是要把我们在后天成长中所培养的一切假饰与伪装都抛弃,只留下如同孩提一般纯朴的心质,方能接近于自然恒常之道。
修行之“真”,乃是超越了一切人为意识之外的真情与真性,是由纷繁复杂的人生返归于简单纯一的过程。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到真实无虚的状态中,以本真的性情与天地万物相感、与自然相合,也才更能够明白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提起道教,人们的第一认知多是“道法自然”这句话,且普遍地会解读为人类应该效法大自然的法则,即四时有序、因果有常。很可惜的是,尽管人人都知道这一定律,却少有人愿意去做出一番持之以恒的努力。人们之所以常常感觉不幸福,仍源于对生活的疲于奔命。一心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少有时间去安享已经拥有的一切。
道教倡导人们“法自然”,是为众生指出了一条回归到简单朴实生活的法门。人心最大的特点是欲求不满。若每一个人都能效法自然万物所展现出来的不燥不焦,平静且安稳地去看待岁月人生,哪怕平凡至极,其中甘苦也皆能悟道。
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现有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妙旨。道不在别处,惟在于自己正在历经的万事万物之中。把一颗求道的心回归于自己,便可以找到悟道的捷径。人们往往不通此理,心总是被身体牵着走,所以才会贪图五音五色等物。
然而,世上的所求与所得往往不相对等,于是便应了道祖这句“智慧出,有大伪”的谶言。人们会借助各种各样的机巧聪明以谋求欲望和利益,甚至不息掩盖了内心中的真实。当物质上的所得越来越丰沛,却又会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感正在逐渐远离。当把所有的意念都依凭于身体与物质上的享受时,就会很容易丢掉了内心中的安宁。
谈论修真事,首要一点是去除掉对外欲的贪恋,使我们的心做身体的主人,同时又能够禁得住心中之妄。此时,也就为进一步思考“我”之本真提供了前提。
道教是以大道之理为人间教化,根本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合道方式,教门中称其为返璞归真,又曰找到“真我”。与之相对,因为受到诸多利益驱使,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源自于内心中的真实想法,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人生状态可称为“假我”。
所言之“真”,乃具有恒常不变的属性;所言之“假”,则带有变化多端的意蕴。一为内在,一为外相,道以阴阳判世界,本来无真无假、内外不离,但之于具体的现实人生来说,因为通过机巧聪明所能带来的外在感官上的畅快体味很容易迷惑本心,所以众人往往是在不明己心的状态下而盲目跟随大众去追名逐利。内在的真心变成了外在假相的附属,阴阳一旦失衡,就会产生诸多问题。
道教以无为清静、收心寡欲为修真的法门,意在告诫人们收起对外在物质的追逐和对感官享乐的迷恋。因为任何外在都是在生生灭灭中不断流转的,心若被牵引而去,虽体味了外相,却无法守得住恒道。在此前提下,道教提出了断除贪嗔痴的训条,因为只有不为种种欲望所动,才不会因此而生起求不得且放不下的苦恼。
宗教所具有的度世意义,即在于教会人们能够放下执念,反观且反思当下所有,为一切存在而活,为一切真实而活,由此才能使百年人生具有实际意义。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这份“真”,并能够从种种磨砺中悟出些人生乐趣,由此才可算作是修行的开始。
尽管以去欲为着手点,但道教中强调的修行也并非是对个人欲求的禁止。完全禁止与彻底放开,犯下的将是同样的错误。做一个真实的人,既可以感知到天地自然的变化,又能体味到世间的冷暖人心。持一颗安然的心,尘俗也能是修真。修真和尘俗,此二者本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若一心只把红尘当成是欲海、把修行当成是无染仙界,这仍然是在以阴阳剥离的极端视角看问题。
在道家人眼中,合于道真的状态往往表现在不放纵身心、又不遏制性灵的玄妙处。身与心,应是相合为一的,使一切行为只听从于内心中的声音,使一切心念都发自于对生活、对自然、对天人的感知。修行之“真”,正在褪去一切掩饰,把自我身心与天地自然相融在一起。当懂得对自身的行为有所思索,距离内心中的真切才更近一步。
在修行中做一个真实的人,或者是因为足够真实而使人生成为了一场修行。在百年光阴中,每个人都不过是你我身边的过客,你可以用各种假面伪装应对,终究却还要面对独处时的自我。你的人生是否与修行相关,你的修行是否与慈悲、喜乐相关,其中冷暖,各自心知。
敬姜犹绩,群居合一。慎终如始,功成弗居。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