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成都,一位加拿大人创立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

凤凰卫视 2024-11-04 16:40:36

1892年春天,清光绪十八年,长江三峡激流中,两艘老旧的木船以十分迂缓的速度艰难前进。

船上有几名来自加拿大的乘客,当中有25岁的医学博士奥马尔•基尔伯恩和他的妻子詹妮,有26岁的医学博士斯蒂文森和他的妻子艾美莉亚。

情景再现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一路上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而上,经南京、武汉、抵达宜昌,然后穿越三峡,通过重庆、宜宾、乐山,前往成都。

此时的基尔伯恩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岁月,从此就和这片古老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十九世纪后期,加拿大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方前往东方的一条便捷的天然通道。

此时的基尔伯恩已获得了加拿大著名的公立大学金斯顿皇后大学的副教授职位,并刚刚和自己老师的爱女詹妮订婚。

基尔伯恩

但年轻的他并不满足这种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他对未知的世界怀有更多的期待。

他听说在地球的另一侧,有一个遥远未知的国度——中国。

那里人口众多,但医学落后,于是基尔伯恩产生了去中国的愿望,他认为西方的现代医学技术,在那里将大有作为。

日后,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动机:“医学能延长生命。对于病人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行为。”

1892年5月,基尔伯恩一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成都。

经历千山万水的辗转后,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偏远的内地竟有一座如此巨大的都市。

怡人的气候、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的人口,基尔伯恩对此感到分外惊讶,他给国内朋友的信件中描述道:“想一想,这样一个面积比安大略省稍小的地方,却能养活美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人口密度可见一斑。”

在成都住下来后,基尔伯恩对身边的中国人有了更仔细的观察,中国人一些独有的生活习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中国人很少喝未经煮过的水,中国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冷水很不卫生,他们经常说病从口入。喝茶也是一种普遍习惯,泡茶的水总是开水,他们认为只要水烧开就没有问题。”

“在房屋的结构上,他们的房屋不像我们修得那么紧密,屋檐和屋顶间还有巨大的空隙。屋顶通常没有天花板,所以空隙间空气能自由流通,中国人喜欢把他们的门大大打开。显然,中国人的通风设施做得很好,这是有好处的。”

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基尔伯恩也看到大多数中国人缺乏科学的卫生防护知识。而且对疾病传播的方式不了解, 导致霍乱、天花、伤寒、麻疹、痢疾等传染病频发,大大缩短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1892年秋天,经过半年的筹备,成都四圣祠北街一个简易的院落里,基尔伯恩和斯蒂文森主持的诊所开张了。

这是成都第一家西医诊疗机构,也是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

情景再现

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这天他俩特地穿上了中式长衫,在这个简陋的医疗机构里,基尔伯恩与斯蒂文森同时要兼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多项工作。

看病需要支付必要的诊费和药费,在诊所里,病人只要支付30元现金,相当于1.5美分,一个月内就不必再次付费。

尽管收费并不高,但基尔伯恩仍然担心患者能否承受,出乎他意料的是,中国人自古有尊重医生的传统,无论家境怎样困难,患者也很少拒交或拖延支付医疗费用。

除了坐诊,为了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中医习惯,有时候基尔伯恩也上门出诊,但当时中国社会,一个外国男医生上门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情景再现

一次,一个官员的妻子患了较为严重的眼病,试了几家中医无效之后,才把基尔伯恩请到了家里。

但是他被告知,只能隔着帘子给病人号脉,由于实在无法确诊,经过反复要求,基尔伯恩才被允许透过帘子,匆匆看一下患者的眼睛。

这样局促的条件下,开了药方之后,基尔伯恩就匆匆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了患者的任何消息,后来基尔伯恩几次想回访患者的情况,都被婉拒在了门外。

除了中国人对西医缺乏了解,还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问题。

当时整个成都也没有几个翻译,医生无法和患者充分交流,本来对洋人办诊所,很多当地人都持怀疑态度,语言不通,更容易引发误解和猜疑。

基尔伯恩曾外孙女

桑德拉

“为了要给一个患者的腿做夹板,基尔伯恩需要一些木头。他拿起了手里的锯子,准备去锯,患者以为他要切断他的腿,拔腿就跑。”

基尔伯恩试图一边诊治病人,一边学习语言,但事实上两者根本无法兼顾。开业两个月后,他们被迫将诊所停业,专心学习中文。

基尔伯恩编写的四川话英语教科书

以后每个深夜,灯下时常是基尔伯恩苦读中文的身影,刻苦的状态像是回到了曾经求学的时期。时间久了,附近的居民也慢慢接受了基尔伯恩,觉得他是一个做事认真又有趣的外国人。

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经过几番斟酌,基尔伯恩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启尔德。

“启”来自他的名字“Kilborn”的音译,在中文里,意味着奠基、开启。

启尔德与妻子启希贤

以在中国多年行医的实践,启尔德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医学落后的面貌,仅靠外国医生是不够的,必须要在中国推进医学教育,培养中国医生。

1913年,启尔德在四圣祠经营的简陋男医院,扩建成了一幢四层楼高的崭新大楼,新建的男医院拥有病床120张,医师11人,开设内科、外科和花柳科,医技力量在中国西部首屈一指。

医院经营都采取以盈补亏的办法,对富有者收取高额费用,对贫苦者则减免其医药费用。同时,医院还担负华西医科学生的临床教学功能,成为今日华西医院的起源。

从1892年建立中国西部第一间西医诊所,历经20多年的跌宕起伏,浴火重生,如今,站在崭新的现代化医院里,启尔德恍如梦境。

昔日渡海而来、蹒跚举步的日子依然清晰,迈过了身后的泥泞,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前景?

11月4日至11日

纪录大时代《故乡几万里》

八集连播,敬请观看

来源:纪录大时代

编辑:王鼎尧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