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时节,山西省沁源县与平遥县交界处的山林突发火情,熊熊烈焰在暮色中翻腾。两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800余名救援力量连夜开展扑救行动。截至当晚7时,火势仍在控制中,过火面积尚在紧张测算,所幸暂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火情突发:救援人员徒步开辟生命通道
当日下午,在距离平遥古城约40公里的山区,浓烟裹挟着火舌直冲云霄。由于起火点地处偏远林区,消防车辆无法直达现场。现场视频显示,救援人员背负灭火设备,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攀爬前行。"根本没有现成的道路,我们只能沿着山脊开辟通道。"一位参与扑救的消防员在视频中介绍。夜间的山风最高达5-6级,给灭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火星随风飘散形成多个新火点,迫使救援队伍不断调整扑救策略。
村民守望:连夜打包细软待转移
距离火线仅3公里的郜家峪村,村民李建国整夜未眠。透过二楼窗户,他能清晰看到山脊上的火龙。"下午两点多发现冒烟,现在整个西山都映红了。"这位56岁的农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村委会已通过大喇叭三次发布预警,要求老弱妇孺随时做好撤离准备。不少村民将存折、证件装入防水袋,牲畜也提前赶入村东头的空旷晒谷场。村民张慧芳家中的应急背包里,除了干粮和矿泉水,还特意装进了祖传的族谱,"真要撤离的话,这些比电视机重要"。
隐患溯源:清明祭扫引发防火警报
多位村民向记者反映,近期正值清明祭扫高峰,每日可见带着香烛纸钱上山的群众。据林业部门统计,仅4月3日当天,两县交界区域就登记了170余起祭扫活动。"虽然政府倡导文明祭祀,但总有人偷偷烧纸。"郜家峪村护林员王师傅表示,他当天劝阻了3起野外用火行为。应急管理部门数据显示,近五年清明期间,山西全省因此引发的山火占比达43%。今年气象部门曾发布预警,全省森林火险等级连续8天维持最高等级。
多方联动:立体化防控体系启动
面对突发火情,山西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三级响应机制。现场指挥部统筹调配长治、晋中两地消防力量,同时协调3架灭火直升机待命。国网山西电力紧急切断周边3条高压线路,防止山火引发次生灾害。生态环境监测车已就位,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民间救援组织"太行义警"30余名队员带着专业设备星夜驰援,这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队伍熟悉山区地形,曾在2019年沁源"3·29"森林火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灾后反思:传统习俗遭遇安全拷问
截至发稿,起火原因仍在调查中。平遥县应急管理局值班人员表示,现场发现多个疑似起火点,需待明火扑灭后展开技术勘察。消防专家指出,当前正值华北地区森林防火紧要期,地表可燃物含水量不足15%,一个未熄灭的烟头就可能导致灾难。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清明节期间,全省网络祭扫平台访问量同比激增200%,鲜花祭祀渐成新风尚。但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生态安全,仍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山火,不仅考验着应急救援体系的反应速度,更暴露出传统祭祀方式与现代社会管理的深层矛盾。当消防队员用生命守护青山的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反思: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寄托哀思,才能既传承文化根脉,又守护绿水青山?